钧瓷胎质的颜色分类通常分为灰、灰黑和灰白三种,依据其断面颜色的不同。其中,灰胎是钧瓷最常见的基本胎色,从古至今以此为主。钧瓷的胎质非常细腻且坚固,它们的非釉部分,即坯体,是经历高温烧制后的结果。在制作过程中,钧瓷采用的是禹州当地原料配制成的泥料,这些泥料含有一定量的铁质。当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时,这种铁质会使得胎色呈现出一种“香灰”的效果。如果泥料中的铁质含量较多,则可能形成更深沉的“灰黑”胎;而如果含量较少,则会出现较浅色的“灰白”胎。
这些不同的胎色特征在窑火作用下,也能带来独特的情感表达。例如,在还原气氛中烧制时,“芝麻酱底”这种特殊纹理就可能出现。这一现象也被称作“铁足”,偶尔甚至可以看到呈灰色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窑内环境转变导致氧化反应发生。对于那些以平滑底部露出的碳酸盐釉层(即芝麻酱色釉)的作品,其彩妆与藏匿之间展现着微妙对比。
然而,无论哪种类型,最终一个优秀钧瓷艺术品还是取决于它所拥有的釉面的窑变效果如何。有一种特别粗糙颗粒度更高的大型坯体,这些通常用于制造大瓶或其他大件产品。而这种粗糙颗粒度则来自于加入了耐火骨料,使得坯体更加结实,有助于防止因温度变化导致形状扭曲或裂开的问题。此外,由于器型大小不同,大型器物在高温下容易受损,因此加强骨架作用变得尤为重要,以确保它们能够承受极端条件并保持完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