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氏猪笼草[Nepenthes lowii,以劳氏(Hugh Low)的名字命名]是婆罗洲独特的热带食虫植物,由劳氏(Hugh Low)首次在基纳巴卢山(Mount Kinabalu)发现。它以极少唇和中部显著收缩的上位笼以及盖下覆盖多毛的外翻盖子而闻名。这种知名的猪笼草品种,其笼子形态异常,巨大的笼口伴随着一条细窄腰身,壁厚如革质,内侧蜜腺分泌大量白色蜜浆,并长有许多刺毛。生长缓慢且需要较大温差。
其茎可达10米,直径宽至20毫米,呈圆柱形,每个节间距可达8厘米;叶片由原来的叶柄变化而来,是革质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可达30厘米宽9厘米,最末端为圆形,而基部极剧缩小至茎;每片叶子包裹茎周围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部分,有3~4条纵脉从中脉两边分出,但羽状脉不太明显;其下的蔓可达20厘米,不常卷曲。
此类花序总状花序,每一个小花梗上有两朵花;萼片为长方形,有5毫米长,上述幼芽和叶片边缘有棕色的被毛,其余部分无被毛。
通常生活在贫瘠山顶或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它们常见于水苔覆盖森林或矮小植被中的石灰岩、砂岩、花岗岩或泥炭层中分布,从海拔1970~2270m处开始,一直延伸至Kambarangoh低地地区。在特鲁斯马迪山上有一些比基纳巴卢山产的大型个体,在穆鲁达山及姆鲁山也能找到它们。
分布区域包括婆罗洲各高地,如沙巴州的基纳巴卢山、坦布幼昆山、门塔波山莫库伯山及特鲁斯马迪山,以及沙捞越北部布利峰、姆鲁峰、穆鲁达峰等地。此外,也曾在文莱某些高地发现该植物。
相对于其他猪笼草而言,劳氏猪笼草捕食活动较少,被认为可能已经从单纯捕食昆虫转变成吸引树鼩和鸟类取食其粪便的一种行为。其独特性表现为具有外翻盖子的上位笼,并且这盖子下表面覆蓋了密集的刺毛。而这些刺毛上的白色物质一直是学者争论的一个话题。一声响起时,小动物会爬过这些枯死的捕虫篱,这吸引了J·哈里森教授关于这些白色物质是蜗牛卵的观点。但后续研究显示,这些白色物质其实是由植物自身产生并具有甜味与微妙臭味,而不是蜗牛卵。这可能是一种对环境动物的一种诱惑,使他们顺着这个东西爬向更大的捕虫篱。在2009年的研究显示,对于成熟植株来说,大约57%~100%氮素来自于树鼩排出的粪便。而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劳氏猪笼草,还可以在大叶猪笼草和马来王猪笼草等同样类型植物中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