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朱泥的了解深入浅出,各种花哨的名字仿佛在耳边回响: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小红袍、黄朱泥、黑朱泥、红芯朱泥等等。这些现代创造的称谓,或许是为了区分,但也可能导致壶友对其概念的混淆,让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
其实,朱泥有几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是原矿朱泥,它来自于黄龙山,不添加任何化料,也不掺合其他粉末进行调配。我推荐这种纯净无加的产品,因为它既健康又稳定。
第二种是老朱泥,这是一种经过陈腐时间较长后形成的产物,与原矿类似,但成品观感略有不同,而不是泡茶效果更佳。关于陈腐时间,有一个合理期限,并非越久越好。
第三种则是赵庄小红泥,它与原矿有一些特性差异,其收缩率小于原矿。但总体而言,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大。
第四种则包括了那些以花哨名字命名的调配型产品,这些都是根据一些特定的标准和设计制造出来,需要我们未来对前三者有更多了解后再去研究这些所谓“高级”名称下的真正含义,以免过度复杂化事务。
至于关于我的盲区,我意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明清时期与现代时期开采出的矿石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历史悠久并不意味着优质。
“无皱则非真”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即便明清时期也存在皱褪现象。
传统上认为“青中带黄”的观点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由多重因素决定,如矿源不同、储藏条件以及窑烧温度等造成颜色的变化。因此,“泛黄”并不一定代表的是假冒伪劣,而“不泛黄也不一定为真”。
通过这些认识,我明白了要坚持学习和探索,以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从而避免被误导走向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