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卖公司预展的时候,除了现场观看外,一些藏家还经常会拿图录或现场拍的照片给某位专家看,以确认作品的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的采用的方式。2011年时,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但他不是很有把握,“于是我把作品拍照发给了研究李可染的专家,得到的回复是100%是真的。于是我就花了几百万买了李可染的这幅作品。”然而,当杨先生将这幅字画取回后,在自然光下打开一看,他发现情况不大对。他要求拍卖公司退画,但拍卖公司否认了是印刷品可能。在最后,他将那幅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结果发现都是印刷品。
这样的案例很多。广州的一位林伟(化名)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也发生了类似的误解和失望。当他接到齐强(化名)电话,说要借他的这件作品看两天后,只是在两天后齐强按时归还工作,而林伟当时没太在意,就直接把作品借给了齐强。但当他在某次拍卖会上发现一张跟他的一模一样的作品,他赶紧回去查看自己的那幅作品,“工作颜色有些不对,其他都还正常,但我心里始终怀有忧虑,就拿去给鉴定专家看,结果发现这是一个复制品。如果不仔细看看,是以假乱真。”
虽然这个事通过协商最后得以解决,但是书画印刷技术让林伟惊出一身冷汗。此后,他随身带着一个50倍放大镜,看工作首先查看是否复制品。
书画复制技术进步,让许多鉴定专家都措手不及,“现在北京很多就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这些是很多博物馆老专家的之前所没接触过,如果按照老方法去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传统,造假技术渐趋完善。“传统造假主要有几类:临摹仿制向壁虚造半成品造伪雨夹雪夹生饭”,萧平介绍说。而现代科技则使得作伪更加高超:“水印添墨电脑装裱作旧陈旧宣纸临摹”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手段出现,使得初学者难以分辨真伪。
现今还有“无网点”的书法复制程序,即扫描数据输入电脑,再控制墨滴分布打印出的高科技作伪产品。微喷技术使得墨点细小,不易被观察出来。而且部分人将书法家的原创图像采集后,将其重新组合成新的艺术品,有的人甚至使用软件改写字体,从而“创作”出不同的条幅和对联。
尽管如此,对抗这种新型作伪手段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鉴定的科学方法,如利用40至50倍放大镜观察空白处是否存在墨迹,以及阳光下检查颜色的泛色等。这场猫鼠游戏似乎永无止境,因为每一次新的技艺提升都会推动另一方寻求更好的防御措施。不过,这并没有阻碍那些真正热爱艺术与文化的人们追求真理,他们依然坚持用心来感受每一笔每一点,即便面前可能充满迷雾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