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伪造三者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对比。徐建融教授曾经深刻地指出:“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至今,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收藏与技术,但遗憾的是,这场追求中也埋下了造假的种子。
随着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这些技术也被用于提升造假行业。国家政策监管减弱,加上利益驱动,这使得造假行业正在朝向专业化和集团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
一位藏家杨先生分享了他的一次遭遇。他在拍卖会上看到了李可染的一幅作品,并且通过专家的确认相信这是一件真品。但当他将作品取回后,在自然光下仔细检查时,却发现那是印刷品。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花费了几百万买下这幅“珍贵”的艺术品。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广州,一位藏家林伟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被人借走后再也没有归还。直到林伟偶然间在拍卖会上看到了一张与他的作品一模一样的版本,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那幅“珍贵”之物其实是一件复制品。他通过放大镜仔细检查,最终证实这是一个复制品,而不是原版。
这种情况下的复制技术进步,让许多专业人士都感到困惑。“现在北京很多都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的事情,这些都是很多博物馆老专家之前所没接触过的,如果按照老办法去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肉眼难以察觉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传统,每种方式都有其特点。从临摹到仿制,再到向壁虚构半成品造假、雨夹雪类型、夹生饭以及画家本人请人代笔——这些手法历久弥新。而现代科技给予我们的工具更是让这些技艺得以升级,比如水印添墨电脑装裱作旧陈旧宣纸临摹等高科技手段,使得原本能看出的区别变得模糊起来。
尹毅作为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研究中心主任,他曾参与过对黄胄先生一幅作品的复制过程。他提醒我们,即便是在2006年的时候,当时他们以为无网点书画已无法再复制,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些难以察觉的地方。此外,以前的人工产出的相似度远低于现在使用颜料喷墨设备生产出的产品,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人,也很难分辨真伪。
除了整体复制,还有人利用计算机软件重新组合字体或者整合不同部分来创建全新的书法作品,这些都是利用现代科技为非作歹的手段。而且,由于投资门槛较低,如普通打印机成本仅需四五万元,而软件仅需千元,所以这种行为越发普遍,更令人担忧。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在市场需求还是在鉴定的水平提高方面,都似乎总是在跟斗着一步迈进。在这个猫鼠游戏中,不断推陈出新并不能完全避免被捕捉,只能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库,以期能够准确识别那些用尽心思制作而成的小巧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