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市场如波浪般前行的轨迹中,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自2010年以来,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一轮高潮之后,随之而来的似乎是一段“冷静”的时期。这一阶段,或许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也可能是一个洗牌的机会,让民营美术馆行业回望过去、寻找新方向。
杭州南山路202号,一幢伫立在西湖南畔的青灰色小楼,是浙江恒庐美术馆的所在地。2002年6月,席挺军竞拍下这幢带产权的小楼,并成为他创办民营美术馆的起点。他是我国较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运营者,亲历了这十几年来艺术行业的起伏跌宕。
目前,我国民营美术馆达到总数三分之一,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各种类型和规模不同的机构。在1991年的炎黄艺术馆成立后,它们逐渐增多。但也有一些因种种原因停业,如沈阳东宇、天津泰达和成都上河等,但这些失败并未阻止更多企业家的尝试与探索。
到了2007年前后,在经济繁荣和政策支持下,中国民營藝術館发展迅速。在此期间很多原本打着画廊招牌经营机构也高调挂牌为艺術館等,这个时期被称作“建館熱”。但到了2010年代初,这股热潮开始缓慢消退,为整个行业带来了调整与反思。
对于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一些老牌民營藝術館,如今日美術館认为,“开源、节流和品牌建设”至关重要。而一些非盈利性质的艺術館则面临资金问题,但希望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道路。相比之下,有资本背景或政府扶持的大型艺術館,则能更好地应对逆境并保持发展势头。
尽管未来不可预测,但从“前行者”的步伐中我们可以找到坐标与方向。现在正是时候,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领域将会迎来怎样的变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