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术高考到人工智能

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现代艺术,人工智能已经都能够涉猎,这给美术创作提出了时代性的命题:我们将来需要怎样的艺术创作和怎样的美术教育?

近来,随着精彩纷呈的跨年展和热闹的迎新活动余热褪去,美术高考成为时下美术圈最热的话题。总的来看,除了强调绘画的基本功之外,各大美术院校的考题力图求变,在框架范围之内规避套路化的应试。如果进一步看,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两个方向的演变趋势,这里暂且称之为传统型题目和创新型考题。

相较而言,以国美为代表的院校,出题相对传统,操作性强,这类考题在几大专业美术院校中占大多数。而央美的考题注重创造性和考生的知识能力运用,尤其是视野考察,需要对当下社会人生有更多关注。形式相对新颖自由,但这类题型的院校还是占少数。经过多年的调整和磨合,美术高考题目总体偏向综合素质考察,由技术性向思想性,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考察,无疑是一种巨大进步,也符合美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诉求。

再从招生人数看,动辄几十比一的招录比,可以看出美术高考竞争的激烈。但残酷的竞争如若换个角度看,正体现了高端美术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和严要求。笔者以为,除了高等美术教育资源有限的原因之外,让高淘汰率成为常态恰恰是保证高等美术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站在艺术院校角度来看,艺考人数的增长,促使卖方市场在选拔高等美术人才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出题不套路化,选拔录取标准上也不惟技术论,多注重学生思想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是高等美术教育本该有的正确方向,所有工作只为高端美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当前,人类通过科技进步让机器代替一般劳动的目标已经阶段性地实现,正向自动驾驶、人机对话和万物互联等更智能的领域挺进。

言及美术创作领域,很容易让人想到去年7月份英国进行的机器人艺术大赛和9月份法国的人工智能作画,且作品被成功拍卖事件。在笔者看来,发生在艺术领域的这些事件,其份量超过了2017年阿尔法狗打败人类顶尖棋手,它们的意义在于人工智能开启向艺术创作进军的第一步。加上微软机器人小冰的诗歌创作等多起新闻,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不仅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已经加快进入艺术领域的步伐,美术圈首当其冲。

尽管目前为止人类的判断偏向艺术无法由机器人从事,但最起码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口口声声宣称的人工智能时代里,惟有艺术创作不可取代的自信。据新闻报道,智能机器人通过学习数据库中一万多幅传统画作后再进行自主创作的方式已经创作出了10多幅画作,并且研究小组将继续完善计算能力以提高创作水平,还将向雕塑等其他美术领域延伸。从创作的成品本身来看,除了写实程度稍逊,与其他美术作品似乎无太大差异,可以预见技术性地跟上步伐只是时间问题。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现代艺术,人工智能已经都能够涉猎,这给美术创作提出了时代性的命题:我们将来需要怎样的艺术创作和怎样的美术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央美的考题“让人头皮发麻”,但无疑更具有导向性,更符合美术的发展方向。这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表明一个独立之人对所处环境和社会的看法、感受的艺考题目让美术创作带有人的思想温度,更符合艺术的特质,更具有人文价值。艺术应该天马行空,冲破惟技术化藩篱,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可能被技术左右甚至陷入技术的泥潭里,但我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创造性不能被技术囚禁,因为除了创造性我们还能和人工智能比什么?

在技术化语境下,思考和回答美术的未来之路才是美术界需要共同面对的深远主题,这种思考应该从美术高考开始:培养怎样的美术人才决定选拔怎样的美术苗子。技术无法代替艺术的根本是无法替代人的情感和自由精神。目前,基于现试制度和美术技艺基础之上的美术高考,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经建立起相对科学的体系和模式,但科学性显然不能是美术创作的最终追求,人文性才是艺术学科得以存在的核心。我们惊讶于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侵犯”,但也需要有足够的自信看到人类艺术创作基于人的主体性,和人工智能创作无主体性这一根本区别,并从这种区别的夹缝中取得先机,即发挥艺术创作中人的决定性优势。如果说美术创作中的技术和形式是数字100中的那几个0的话,那么艺术精神和人文关怀就是前面的那个1,技术和形式必须为人服务,离开人一切为空。在今天沉迷于技术崇拜的时代里,人文精神需要被重新重视和强调。

放远了看,将来的美术向何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套用“以人为本”的老话,坚持人的主体性,美术创作才具备价值。在人工智能面前,无论是造型艺术、设计艺术、雕塑艺术还是新媒体艺术,人文性是美术创作与人工智能抗衡的火种,也是美术高考生和美术教育的共同方向,这一点应该成为指导美术高考的根本原则。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