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风情知多少刘湘秋花鸟画艺术浅析

    晨风微曦(中国画)刘湘秋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有云:“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这是青春和生命被岁月淡化之后,频频转身,回看自己的匆匆那年而产生的一种生命况味。当代花鸟画家刘湘秋面对“时代似风,如雨,命运成云”般纷繁的艺术圈,依旧葆有“最初”的、梦想与体验,笔意自在,兴会乃成,忠实内心之体验,顺应现实之历练,倾力耕耘于绘画教学和创作中,远离一拥而上的热闹,真正将自己的人生理想锚定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题材——写意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上。

    不管放置在何等语境之下,艺术创作与艺术理念构建都是同等重要的,且彼此之间互为助益。在刘湘秋看来,当代画坛所谓的创新,实际上多是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构成方式或是借鉴民间艺术的某些元素,比如夸张变形、技法堆叠、色彩异化、骨架重构、突出装饰、追求寓意等,然而,真正要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离不开个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审美感悟力等的共同努力与综合打底,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然后自然而然地在接续中走向创新。她始终不曾背离自己想通过写意花鸟这一艺术形式为时代、为人生留下美好瞬间这一人生希冀,所以,无论生活的琐碎给予多少温吞磨洗,她都对生活投以有情的目光,对艺术葆有细腻的省思,用中和有节的绘画语言书写融贯理性之美。她将笔下花鸟一再人格化,寄情言志,浇躁动之心,平处世之痛,借助对花鸟禽虫的情感,气韵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岁月了悟。观刘湘秋的画作,不乏写生作品《山中听雨》的笔墨苍浑、意趣盎然,大尺幅荷花作品《秋塘暖鸭》的水墨氤氲、文气厚重,还有笺尺小品《寒香晚色逐清尘》等的文雅秀逸、别具匠心。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作为一名高校教授,平淡静好的教学生涯里,刘湘秋以一种生命时时与青春的千变万化为邻的满足感和悠远心境,来倾心讲授擅长的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绘画写生创作、国画基础等优质课程。她在这般教学与创作相融相长中,为自己的写意花鸟找到了突破点。“我的理解,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首先下笔就要注入情感,能够以情动人,作品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绘画技法熟练后稍加变化,加上一些骨架的构成,融入必要的时代元素,即用传统的书法用笔方式稍加一些辅助技法,便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时代面貌,总之写意画笔墨技法不能丢,色彩与构图的运用不可或缺。”譬如画荷花,用传统水墨来画,视觉冲击力自然很强,黑白灰对比亦分明,而刘湘秋大胆在色彩上求变,尝试用花青色、酞青色来画,甚至直接用胭脂色,最终,笔下之荷承载着远近接簇的暮色山岚,怒放出不一样的艺术生命张力。不仅如此,对其他一应花鸟题材,她都未曾止息探索与尝试的步履。“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刘湘秋的写意花鸟裹挟着人生万象里的冷与暖,呈现出独特新颖的造型与造境气质。众所周知,寿光为全国蔬菜之乡,历届菜博会多在此举办。刘湘秋怀着故土之爱,近水楼台地深入生活去写生,去观察,去辨别,同时吸收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王雪涛、孙其峰等蔬菜题材绘画的艺术营养,创作了大量“蔬画同缘”作品,如《农圣故里,物阜民丰》《农家余庆年年丰》《佳蔬》《人勤春来早》《满城尽带黄金甲》《豆角写生》以及一系列蔬果作品,不仅拓宽了蔬菜的表现题材,写照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现实意义,同时,处静以观动,养晦以治明,坦然面对烟火人生细节中的变与不变,为自己的绘画笔墨语言增添新的生命之光。难怪,她的花鸟作品让人品读起来心中油然泛起苍烟般淡淡清光,这笔尖的风情,如曾经黎明的风梳理青春的长发,似儿时的老屋衬托出人生的旷远,强化了不应丢失的、质朴的生活气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刘湘秋坚信并践行着这一点。所以,从用腕力手感表达出来的技术性痕迹升华成精神世界的隐私呓语,其间,不难找到她的笔墨凝聚的审美焦点所在:雅俗共赏。用齐白石老人的话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一样中年,万千心绪待重整。”提起手中的画笔,不管是独觉还是众生觉,刘湘秋在重整写意花鸟的心绪,以期获致更为远大的心空,韵味悠长,艺无止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