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路是才华横溢又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当代艺术,比起早年利用不锈钢大刀阔斧进行汉字镂空雕刻的张扬和符号化表达,郑路近两年的创作维度发生了转向,他开始摒弃语词的雕琢、意义的附加以及一切符号与材质表达的讨论,而回归"物"之对象最本质的问题,以及这种本质在一个空间中与人会产生怎样的关系。
揭幕仪式上嘉宾代表一同按下启动键的瞬间
此番郑路为"「光影上海」灯光艺术节瑞虹天地动物园奇妙夜"活动特别创作了《新生活的朝向》新作,在亮灯仪式当晚,我们采访到了郑路,当天也恰逢艺术家的四十周岁生日。于是,这场专访亦可视为郑路对创作之路的一个阶段性回顾,以及新图景的展开。
但是这种"新"并不尽然是雄心勃勃,郑路更多的开始有一种忧虑的思考,甚至是一种悲剧中蕴含温情的倾向--当然,艺术家自己或许并未自知。
中国著名艺术家郑路
无形的空间
同期正在外滩三号沪申画廊的个展《局现》,可见郑路新作是关注物体的微观形态及内在的结构。郑路坦言是从接触科幻小说开始,整个的宇宙观慢慢地发生转变,一开始可能只是好奇,慢慢地他开始对量子力学感兴趣,尝试以一个"外行"的身份去理解这一系列的物理概念。这对一个雕塑家来说其实转变非常大、甚至可以说颠覆。因为做雕塑的三个核心元素是:空间、材料和形体;但是在量子力学这个范畴里,这些东西都没了,都消失了。用量子力学去解释物体,现实中的这个物体不占据空间,空间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空间,而是粒子互相织就的一个空间。那么,该怎样表现呢?于是,郑路尝试"跳出水面"去解决问题,即便解决不了,也把问题提出来。他也逐渐认识到人类感知的局限性,于是便以谦卑之心敬畏万物有灵。在近作中,他开始尝试把"人"的元素压到最低,而把"空间"尽力拓展,纳入尽可能多的感知元素去拓展维度的感知。
郑路《新生活的朝向》雕塑
有形的感知
宇宙观的颠覆,很容易滑入虚无主义的窠臼,好在郑路归根结底依旧是人文主义者,他注重当下的感知,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状态。比如在沪申画廊的《马飞之家》,就拿来了被强拆的友人马飞公寓里的家具和设备,用"一刀切"的形式表达无声。但更多的时候,郑路还是会回到作品本身,让作品去说话。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创作总是会推陈出新,此可视作是艺术家经验的积累。
郑路《马飞之家》
他的近作开始逐渐纳入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感知力,也邀请观者来一番在场的体验。郑路一直强调的是,很多感知力其实一直都在我们体内,只是等待一个外在因素的钩沉,或是其自身促成觉醒。这也是为什么郑路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公共空间的作品创作,并不是为了一个个项目的完成,而是为了创作的思考,也是他人生之路的轨迹。
沪申画廊展出作品的局部
结合此次为瑞虹天地特别创作的作品,郑路也表示并不是把一个雕塑放到一个公共空间里就是公共艺术,他认为:公共艺术一定是有个交互或者对照,并能让处于这个空间的人门能对这件作品产生感知,作品也给予人一种感知。
此外,郑路也坚持公共艺术的唯一性,每个空间或每个项目对他而言都是此时此地的唯一,并不是一个模具或套路的重复。
郑路《新生活的朝向》雕塑
毁灭与重建
不重复,也是郑路一直以来的创作原则。就像他自己说的,创作是一个后知后觉的过程,"今天我过生日,四十不惑,我其实也是慢慢能够理解一些东西。的确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真的是不理解那个问题。即便有人告诉你结果了,你也不理解。我觉得人在认识所有问题时,都是后知后觉的。"郑路坦言在接受了量子力学的"冲击"后,愈发心存敬畏,敬畏大自然、敬畏宇宙,然后他就能静下来思考很多东西,包括看淡得失,"我觉得人要有勇气把你掌握的东西抛弃掉,然后再建立一套系统。有时候我觉得毁灭也是一种建立。"郑路如是说。
郑路《新生活的朝向》雕塑
毁灭与重建是一种叠加的矛盾关系,这也是郑路新作《新生活的朝向》所传递给观者的张力。这座净高六米、位于商场中庭正中的不锈钢雕塑,是一位展开双臂的坚毅男子形象,这也是传统纪念碑式雕塑的惯常表达手法;而巧妙的地方在于,郑路在男子身躯内部隐含了怀抱婴儿的女子,但是女子是非常抽象的,不提醒的话我们根本不会注意到,因为她是由镜面勾勒的,只反射周遭商场的光源,而这种反射光却是非常温柔细腻的。艺术家是想表达即便是拥有强健体魄,现代人的内心往往非常脆弱。比如他喜欢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是健身达人,但他的内心却非常敏感甚至女性化。这种矛盾是其个人魅力,却也是生活的真实和无奈。有时候,巨大的体量,或许只是为了包容更多的脆弱和伤痛。但是反过来,这些又是隐秘的情感,是让人更积极和坚韧的品质所在。由此,通俗如《新生活的朝向》之名,寓意是建立于"家庭"的永恒主旋律之上,却是很妙的、轻盈的新意。
郑路《新生活的朝向》雕塑
郑路《新生活的朝向》雕塑
作为公共艺术的"唯一性"
郑路也在采访中透露,创作《新生活的朝向》这件作品也是一个新尝试,因为郑路的雕塑一贯是本身不发光的,他也看到参加这次"「光影上海」灯光艺术节瑞虹天地动物园奇妙夜"的其他作品都是自带光源的雕塑,而郑路并不想只是简单地做一个发光的雕塑。于是就想着不如利用雕塑的材质--比如不锈钢镜面--去折射这些外来的光。如此,在公共空间就有一个优势:它可以适应环境,环境的颜色、环境的光给予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就像镜子一样。郑路所为此设计了一些彩色的光以及切换灯光的节奏,这节奏与现场的音乐会有所互动,这样出来的作品就鲜活了。这当然也得益于如今不断更新的灯光技术。郑路坦言,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相对传统的雕塑,但是它有了一些鲜活的、动感的东西在里面,这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突破。
「光影上海」灯光艺术节瑞虹天地动物园奇妙夜 作品《千纸鹤许愿树Wishing Tree》
「光影上海」灯光艺术节瑞虹天地动物园奇妙夜 作品《火烈鸟》
「光影上海」灯光艺术节瑞虹天地动物园奇妙夜 作品《子母鹿》
最后,郑路也向我们透露了明年的一个新计划,可能会在北京一个废弃的水电站里面做了一个美术馆。这个美术馆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作品,会给这个空间量身定制一些装置作品。他坦言这并不是占有欲,而是对所谓"公共艺术"更进一步的思考:作品应该成为一种"不可替代",如果将作品视作量子单元集合体,那么每一个量子自然会与特定的时间、空间产生反应,具有当下的形态。又因为是废弃水电站,郑路也会做与电、光有关的东西,"我觉得它就存在这种不可替代性,这个作品拿到别的地方就不成立了。它的这种唯一性,我觉得是公共艺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