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做匠人的画家

每当大作来临,高小华的不安与兴奋感也随之而来。

2013年,当接到“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负责人的邀请时,这种感觉又来了。

2016年11月,经“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专家委员会投票评审验收,高小华历时三年创作的《周易·占筮》以高票入选,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并永久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高小华巨幅油画《周易·占筮》,510*380cm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高小华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

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中国“伤痕美术”代表人物、 “超级绘画”领军者、曾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画《周易》是听随天意的使命感

“中国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共包含150个题材,供参与创作的画家们挑选,工作人员曾多次打电话善意提醒高小华“好的题材”越来越少了,而他却并不着急,一直等到了最后一个题材:《周易·占筮》。

高小华说:“这与谦让无关。中华文明历史五千年,就在那里,作为题材,怎么能分哪个好哪个不好呢?不如就随天意要最后留下来的一个吧。”

《周易·占筮》作为最后一个被认领签约的题材,其创作难度不言而喻。“此题既非神话传说故事,又非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它根本就是一个‘思想体系’!思想怎么画?当然难!难怪无人选。”

高小华虽已绘画四十余年,《周易》却是他第一次触碰古代历史题材,既然要画,就要先搞懂:什么是《周易》?


高小华读书笔记

在高小华原本的认知中,《周易》是与算命、占卜、八卦连体,神兮兮、玄乎乎。

请教学者过后,高大上有道理但依然是云里雾里。

查阅文史资料也只是一些一本正经的理论文字。

理性的“文字”、太过抽象的“思想”根本无法构成画画所需的“形”、“色”、“像”,实在是着急!

“画画的就像是情窦初放,四处窥探世界的小男孩。”高小华这样形容急切求知的自己。

天赐奇梦 灵感闪现 突破难题

在各方的催促下,《周易·占筮》第一稿匆匆登场。


高小华与雷著华合作的《周易·占筮》第一稿,200cm*200cm

初稿设计为正方图形,上下左右不分,乾坤颠倒呈现,东西南北互动,春夏秋冬轮回;中心为“太极八卦图”,再加上三个圣人为代表:伏羲、姬昌(周文王)、孔子。

本以为近乎“完美”的“四方五位”式构图无懈可击,却没想到专家评审指出“此图成为周易之图解,历史画不主张图解式表现,建议重新构图。”这就等于“枪毙”!

高小华记录当时自己的状态:“悉数易稿,折腾反复,终于自我否绝!失望至极、痛苦至极!”


商周图案研究笔记(部分)

灵感总是在不停地思考中闪现。

让高小华打破重重浓雾的灵感来自忽而一日的奇梦,梦中:人影朦胧,呼风唤雨,雷鸣电掣,山崩地裂,瞬间闪光划破天际,出现一轮黑色的太阳与明月同辉!

“我被惊出了一身冷汗,醒来如获至宝,速记其境,恍若天启!”


梦启构思笔记

这个天赐梦境,偶合古籍《竹书纪年》中所载千年一遇的“天再旦”传说。梦中“黑色的太阳”与“天再旦”的日全食非常相似!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梦境正巧出现在高小华生日那天的凌晨!

《周易·占筮》这个无形无色无像的“思想体系”,在此奇梦之后终于出现了难得的“形”与“像”,破解了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周易·占筮》梦启构思草图

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后,细节问题也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如周文王占卜时手中所拿的蓍草、文王的形象、样貌、神态、姿势以及服装图案等……

在高小华的心中,周文王必须要有六个特点:霸气、文气、灵气、仙气、睿智、沧桑感。六个特点缺一不可。


文王局部速写


《周易·占筮》素描稿

2016年盛夏,高小华展开了全面创作,成都夏天最热的两个月,不习惯开空调的高小华是在美术馆里与《周易》度过的,每一次创作的新进展都让躁动的空气少了一丝不安。


高小华创作《周易·占筮》工作照

最终,油画《周易·占筮》采用异形的直立穹顶式构图,以上古时代周文王姬昌“大人”为主体,手执筮草,仰望星空,占卦乾坤,天人合一;背景宏大而奇幻:明暗混沌的苍穹,万籁星空,日月同辉,黑日(日食)白月(满月)——以奇异的天象自然诠释出一幅原始的阴阳“太极”“河图”!画面深处:电闪雷鸣,龙卷海啸,火山喷发,大地重生,彩虹乍现——另有:春夏秋冬,奇花异草,万物生长,演示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玄妙关系——整个画面呈现魔幻现实之景观。


高小华与他的油画《周易·占筮》

艺术创作需要“匠人精神”

艺术创作不止要有灵感,还需要画家有全身心投入的匠人精神,很多次高小华创作一幅“巨幅画”都需要投入数年时间。

从了解创作主题背景、到整体构思、再到细节描绘,都必须做到细致入微。

“创作一幅作品,就要了解到这个主题所有的背景资料,包括细节和内涵。”已绘画四十余年的高小华,就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变得博学多识而又不失谦和儒雅。

从小对画画有浓厚兴趣,到了十五岁参军入伍时,高小华自学的绘画才能在部队小有名气,后来被调任军队高层部报社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我曾经也当过记者啊~”高小华亲切地对民小薇学生记者感叹道。

耐心且专注地向小薇娓娓讲述着他那完全与美术结缘的经历和故事。

虽是在讲述他自己,却更像是一堂生动的艺术哲理课。


高小华自画像

1977年,高小华顺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大学刚入学,他所创作的油画《为什么》一经发表,立刻轰动中外画坛,开创了我国“伤痕美术”的先河。

1979年,油画《为什么》与原本只是完成“课堂作业”的油画《我爱油田》同时入选全国美展、获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当时就轰动了美术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生,一举拿下全国美展两项大奖,史无前例!


高小华油画《为什么》,1978年
现存于中国美术馆


高小华油画《我爱油田》,1978年
现存于中国美术馆

一直以来,高小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来关注、再现国情民生。

1981年,他以全景式的构图、宏阔的场面绘出油画《赶火车》,被誉为油画界的“清明上河图”,并于1999年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赶火车》1981年

高小华的乡土写实油画《布拖人》,将他在凉山原始彝族聚居地所看到感受到的“彝人”“彝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高小华《布拖人》组画,1983年

1986年,高小华赴美留学继续深造,自2000年回国开始,他不断挑战自我、挑战绘画极限,涉足“超级油画”,完成数幅震撼心魄的历史画卷。(《周易·占筮》是第一次涉足古代历史题材)


高小华正在创作《周恩来与他的朋友们》


《周恩来与他的朋友们》(与赵晓东合作)2001年-2003年


高小华正在创作半景画《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1000cm*3600cm 2003年-2005年
现存于中国·三峡博物馆

最壮观最震撼的作品,要数这幅高16米,宽100米的“超级油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这是高小华平生创作的画幅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油画作品。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1600cmX10000cm.
(高小华、雷著华)2008-2012
现存于河南永城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

画作中每一位战士的姿态、神色各不相同,细致到就连当时因风向所致的烟雾飘散方向都要与历史记载相一致,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

“历史画难就难在谁也没有真正地见过当时的场景,与文字记录留给读者独特的想象空间不同,画家要直接地把视觉景观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这是画家的责任和使命。”每一次进行历史绘画创作,高小华都会认真查阅大量资料,尽量把自己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典可寻。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局部绘图)

他说:“画历史作品时,画家是把历史嚼碎了吞下去,吐出来的一定是具体形象。”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