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艺术家被认为是做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职业之一,但近年来艺术越和科技的结合越来多的被探讨和运用。事实上,自人工智能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它就触及到了艺术领域。艺术家创作的数字艺术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作为首个法国公立美术馆展出当代艺术家运用机器创作的艺术展,巴黎大皇宫的《艺术家与机器人》展览提出了“人工想象力”的问题,那些机器创作的作品是否更新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或者突破了艺术的界限?

EDMOND COUCHOT / MICHEL BRET, 《蒲公英》 1990-2017 © Edmond Couchot et Michel Bret

自人工智能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它就触及到了艺术领域。艺术家创作的数字艺术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法籍匈牙利艺术家尼古拉·舒费尔(Nicolas Schöffer,1912-1992)在1956年与菲利普公司的工程师合作创作了具有电子大脑的雕塑作品Cyps 1,它的彩色钢片会根据光线和颜色的变化转动。瑞士艺术家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1925-1991)在1959年创作了Méta-matics绘画机器。观众可以自己启动机器并设置它机器手、画笔以及画板运动的速度。

艺术家尼古拉·舒费尔在1956年创作的 Cyps 1 是最早的制动艺术(cybernetic art)作品之一。(展览第一部分作品);Courtesy Franck James Marlot – Collection Eleonore Schöffer;© Photo Aldo Paredes pour la Rmn-Grand Palais, 2018 © Adagp, Paris 2018

近日,巴黎大皇宫《艺术家与机器人》(Artistes Robots)展览虽刚落下帷幕,但作为首个法国公立美术馆展出当代艺术家运用机器创作的艺术作品,其意义和价值却不容小觑,也引起了艺术家与机器人关系的讨论。此次展览展出了1956年以来艺术家以机器为媒介创作的艺术作品。来自二十几个国家的四十余位艺术家参加了这个展览。

展览提出了“人工想象力(artificial imagination)的问题:机器人可以做哪些艺术家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机器人有人工智能那它会有独立的想象力吗?艺术家、工程师、机器人、观众,谁是作品的创作者?机器创作的作品是否更新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或者突破了艺术的界限?

展览以“机器制作”“根据设定完成的作品”“机器人自我解放”三部分展示了越来越尖端的数字艺术作品。

尚·丁格利,《Méta-Matic n°6》, 1959 (展览第一部分作品);© Photo Aldo Paredes pour la Rmn-Grand Palais, 2018 ;© Adagp, Paris 2018

第一部分“机器制作”中,机器人是具有可以作画的机器肢体,并且具有对现实的观察、感应和反应机制。它们似乎永不疲倦,具有一种西西弗式的荒诞性。第二部分“根据设定完成的作品”中,机器变成无形的程序和数据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机器所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们可以通过传感器捕捉观众的身体的动作和气息,与观众互动,把观众变成作品的一部分。这些作品不断且时时变化着,无穷无尽。第三部分“机器人自我解放”中,机器人看似“解放了”,艺术家让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使得它们可以反过来增强、激发人的能力,并与人融合起来。而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了。

匈牙利艺术家VERA MOLNAR 在一张长卷上,让机器根据设定的程序随意打印出不同形状的几何四边形,在最初的36个四边形上无限叠加、建构、解构。(展览第二部分作品);© photo François Doury © Adagp, Paris 2018

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开始改变艺术品的创作、展览、传播、保存、接受方式。 就如同艺术家参展艺术家Nicolas Schöffer所说:从此,艺术家创作的不再是作品,而是(机器)创作模式。艺术家在创造机器人艺术的时候灵感也是多元的:比如在仿生学的研究让艺术家可以教机器人掌握了某种自然的规律;生成模式的数字艺术作品可以自动无限生成出不同的作品,使得每一件作品都不同;程序互动性的机器作品无间断地制造了超越现实和人类有限能力的幻象。另外,这些作品似乎延续着现代艺术的理念:艺术并不需要出自艺术家之手。在这个展览中的作品让我们看到,艺术作品可以是与数字工程师合作实现的,并且观众的互动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展厅现场 ,展陈设计 Sylvie Jodar, Atelier Jodar;© Photo Aldo Paredes pour la Rmn-Grand Palais, 2018  

展览策展人Laurence Bertrand Dorléac女士(艺术史学家、巴黎学院教授)试图把机器人艺术重新定位到人类文明的历史和艺术史之中。她在为展览所写的文章《为什么害怕机器人》(Pourquoi avoir peur des robots ?)中追溯了人工创造物(artificial creature)的文化史。如今科技的发展也让物质变得越来越无形, 而早在公元五世纪前《圣经·诗篇》(Psalm139)中写到上帝所创作的具有自由行动力的人偶(Golem)最初也是一个未成形的物体:我在 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你隐藏。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 我尚未度一日 、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所需面对的机器人的独立意识的问题如同一面镜子也折射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困境。玛丽·雪莱(Mary Shelley, 1979-1851) 在1818年出版的西方文学界的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英语: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中对此问题就有所揭示。书中一位名为弗兰斯坦的医生以科学的方式使死尸复活。这个怪物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智力和感性,甚至也会感到孤独、不被人理解、想要同伴,它与人对抗、杀人、最后选择身亡。弗兰斯坦的怪物之后不断被改编成各种电影、文本、图像。人与机器人的竞争问题在1886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未来的夏娃》中第一次被提出。作家利尔·亚当(Isle-Adam)描写了一位名叫托马斯·生的年轻的发明家为他的朋友发明的一个完美的机器女人。因为他的朋友爱上了一位外表无比美丽、而精神和情感都很空洞的女人之后,感到十分痛苦。“生”为了让他快乐,决定利用电学原理制作出一个长得和他所喜欢的女人一模一样的机器女人android,但是既聪明又感情丰富。他的朋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最终爱上了这位机器女人。书中也是首次使用了“android”人型机器人这个词。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1890-1938)在1921年出版的小说《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简称R.U.R.)中已经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中,因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而日益机器化的趋势可能导致的人类被机器所取代的命运。他描写了一个工厂中的机器人工人在不断被开发的过程中慢慢有了自己的智力和想象,然后开始反抗人类、组织的故事。在这本书中“robot”机器人一词首次被使用。

白南准,《奥兰普·德古热》, 1989 ,装在老电视框架里的彩色显示器组合起来的人形机器人;艺术家于1989年为了纪念Dany Bloch捐赠给巴黎现代艺术美术馆的作品 © Nam June Paik Estate / photo Eric Emo / 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 Roger-Viollet.  

策展人Laurence Bertrand Dorléac认为这些关于机器人的作品中包含了诗意、艺术、科学、技术、经济、哲学以及的问题。如同《利维坦》(1961年出版)中,托马斯·霍布斯把《圣经》中的巨大水怪利维坦拿来比作人类创造出来保护且统治自己免受生存威胁的庞然大物——国家。通过《艺术家与机器人》展览,她认为机器人和艺术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机器艺术作品揭示了怎样的艺术问题呢?

ORLAN, 《Orlanoïde》, 2017 © ORLAN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