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 罗庆珉一种实践

一种实践 A Practise

开幕时间:2024-3-20 15:00
开展时间:2024-3-20
结束时间:2024-4-21
展览地点:Click Ten Gallery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内706北路东
参展艺术家:罗庆珉
策展人:雷鸣
主办单位:Click Ten Gallery

展览介绍

Click Ten Gallery于2024年2月20日至4月21日推出艺术家罗庆珉的个展《一种实践》。

在罗庆珉北京工作室的小院,有一畦菜地。自入驻的第一天起,她便在此播下了第一颗种子。随着季节的变换与更替,植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罗庆珉则在照料它们的过程中成为惊奇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事实上,两者是一组镜像关系:种植者需要不断地关注、改善植物的生长状态,植物的状态则反映/影响着种植者的情感。从(图像)生成的角度来看,种植与描绘是类似的劳动——通过细致的观察,注意力和智力的投注以及不懈的劳作,以此获得孕育着生机的图像。在西方文化中,“Culture”一词包含着“耕种”、“文化”的双重意义,这一传统集中体现在让-弗朗索瓦·米勒、梵·高、约翰·伯格等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身上。罗庆珉则将这一西方传统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结合在一起: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观察和共情是一种个体敏感性的日常训练,是通达对世界之理解的基础。

对于传统的水墨画来说,观看的距离是重要的。譬如,可以随身携带的长卷暗示着观看者之间具有亲密的社会关系;对笔迹运动的近距离观察,可以分辨出微妙的情绪变化和凝注力的持续投入,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特有的书写传统。本次展出的作品,涵盖了罗庆珉创作的两个主要题材:植物和风景。本文试图按照这两个题材分类和跨文化的分析,阐述艺术家如何重新发现了“距离”以及基于距离的美学礼仪。

(一)


  
罗庆珉画画的速度很慢,如同植物生长那样,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通常是几幅画同时进行。所以,“照料”作品跟照料花园里的花草蔬果是一回事。艺术家作品的尺幅不大,观众必须走近,才能仔细地观看每一处细节与来处。这一点,跟传统的中国绘画有着内在的关联,以此营造出一种近距离的、私密的对话情境。只有在这一距离下,与植物的交流才是可能的:感知阳光下一花一叶细节处种种的转折、凹凸和纹理。在此,运笔和对象的感知产生了同样的节奏振幅,毛笔每一次提按顿挫,都对应着空间上一个微小的起伏。去除了色彩之后,笔墨找到了其感知、节奏与心性的对应关系,看似平静的表面遍布着生命绵密的纹理。

为了让这种细腻的表达不至于变得支离,罗庆珉用“如照片般的”视觉感知结构统摄住整个画面,正如早期摄影中“如画般的”感知结构一样。这一倒错是在保证感知统一性的基础上,让近距离观看笔触的脉动成为可能,符合展厅中“由远及近”的观看礼仪。所以,与“画照片”不同,毋宁说恰恰是摄影(的视觉感知结构)保证、成全了绘画。另外,这种对客观性的保存意味着一种低干预的生态主义观点——“照料”——在尊重对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慢慢注入心血、劳作和生命力,而不是强势地以干预。从构图学的角度,这种低干预度的倾向同样非常明显,把罗庆珉的作品同乔治亚·奥基弗的作品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虽然二者的植物题材绘画取景距离类似,但罗庆珉从没有将对象从环境中剥离出来,去强调个体自身的线性构成节律。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能依稀辩认出每一株植物个体,不过仍可以认识到它是存在于具体的环境当中。换言之,个体并非排他性的兀自展示其自身(自恋),而是处于关系网络中,在比较和差异中显现出自我。

(二)

罗庆珉的风景作品看起来都像是“匿名”的,土地的产权、归属、功能都不甚清晰,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既视感。它们像是从连续不断的影像中截取出来的,而这种无休无止、枯燥乏味的景象,是在北京近郊驱车途中最常见的风景。事实上,艺术家的确是在乘车途中抓拍下了这些原始素材。这些无名的风景,恐怕很难在地图上被准确定位——构成它们的仅仅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元素:绿化树、电线杆、信号灯、路灯、车辆、围挡墙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被框选、构成一幅“风景”,是临时和偶然的。

如果按照传统山水构图法来看,罗庆珉的风景画无疑属于平远;或者,画面的视平线几乎总是被固定在画面二分之一处。同时,她使用了“计白当黑”的技巧,给天空和大地留白;而风景,就沿着我们的视平线一字形地开。一切妨碍我们视觉水平移动的阻力都被移除了,由此这些无名风景得到了一个机会,每一个要素得以清晰地有一席之地,被同样的目光注视。与植物系列的“特写”式镜头不同,“风景”系列更类似于“广角”的视域。距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距离下,事物才能在差异中显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既不会显示出过度的浪漫主义,也不会因为人的傲慢而受到轻视——从这个角度上说,客观严谨的笔触,反而能体现出强烈的情感倾向:对风景的“照料”,让微不足道之物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山水”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已经不可避免的发生,那么,知识分子必须重新寻找精神的居所。传统山水画中固定的“自下而上”的路径和等级关系已然不复,“在路上”、“漂泊”和“无地”可能才是对当下精神状况的准确描述。

(三)

与绘画平行进行的,是《一平方土地的一种实施》项目。除了“种菜”、“留言板”之外,还邀请其他艺术家参与其中的创作。艺术家将空间缩减为一个单位量(“平方米”:中国丈量房屋、土地面积的基本单位),在极为有限的空间中展开行动和实践,类似于某种/自治的模拟和演练。“1”是世界成长的基础,足以生成万物。此处空间,或者广义上的“距离”,形成了自我展示/自我演练和观察/共情的场域;或许只有在适当的社会距离中,社会各阶层、不同身份才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诉求。

罗庆珉的作品,无论是植物、风景题材的水墨画,还是实践项目,都体现出对“距离”的强烈意识和敏感性。对个体而言,距离意味着立身之处,与“物”的关系,它呼应着这样一个基本常识:立场,是应对动荡与异化的阵地。在此基础上,距离的重建,也意味着对现代性中人伦关系的重构。

文/雷鸣

关于艺术家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罗庆珉在广州的媒体行业和出版业任编辑工作十五年有多。期间,她目睹了中国当代艺术从前卫艺术发展为当代艺术的整个过程,她观察着、记录着并参与其中,最终毅然辞职北漂成为艺术工作者。艺术于罗庆珉而言如生命之水,坚持观察、思考、记录是她的日常。中国的水墨媒材也是罗庆珉长期的关注点并进行实验创作,她的水墨作品主要是植物和风景两类题材,她以“距离”为创作基点,思考个体与当下的社会问题。年过半百的罗庆珉是个“年轻”艺术家,过去的几十年里她偶尔、零星地参加了一些展览,本次展览是她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个展,集中展示了她近10年来的创作。

关于策展人


雷鸣,1986年生于青岛。201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未来媒体艺术方向。作为自由艺术家,策展人,他一直关注图像及其技术配置的问题。曾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2015年,在北京保利艺术中心的群展《例外状态》;2018年,在沈阳Gessoisland画廊的群展《数据·图像·异轨》和松美术馆的群展《Unfreeze》;2020年在魔金石空间的个展《管勇:内象派》以及2022年在华艺术空间的个展《皆藤斋:被限制的行动,心理电影》。

关于Click Ten Gallery


Click Ten Gallery创立于北京798艺术区,是一家兼备艺术机构属性的专业画廊。我们在专注于挖掘国内新一代艺术家的同时放眼全球,期望将国外优秀青年艺术家介绍给中国。与此同时,Click Ten Gallery希望与艺术家、策展人、学者、收藏家紧密联络,通过实体空间与专业团队构建工作系统,共同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彩未来。

《一平方土地的一种实施》项目介绍

长期以来,艺术家罗庆珉通过劳动-种植-绘画的方式,践行着一位知识分子对日常生活的关切以及精神超越的可能。在本次展览中,“一平方土地的一种实施”项目是艺术家为展览设计的特殊对话空间,作为与艺术同行进行交流的空间,意图展示出今天艺术实践的多样化面貌。在此项目中,展览场地被划分成数个一平方米的场域,艺术家可以通过投稿的方式,参与到展览中来。

1、《拾荒者统治》

内容:在一平方米内画上等比例放大的标准围棋棋盘,然后在两个对角分别放置一盒白棋和一盒黑棋。等待路过并感兴趣的观众自行下棋。观众可以下满一盘棋,也可以只走几步,换其他观众继续棋局。下完一整局棋之后需拍照留念。本作品的名称来自去年一部很火的科幻动画,它讲述了灾难后人们如何在未知的世界里逃生的故事,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生命、与他者以及与自我的博弈。

司马源


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获理学学士和艺术学硕士学位。其作品通过日常生活的个体经验,反映出时代环境赋予个体的角色意义。对她来说,消费时代和网络时代是激发想象和创作的来源,借此可以唤醒观众对当下人类真实处境的思考。

发生日期:2024.3.23

2、《一日花:人工轮回的切片》

内容:作品通过化学实验过程,在1m²的空间内完成一个工作日的“临时花园”, 原理是各类金属盐与硅酸钠反应,生成不同颜色的胶体。这些胶体通常呈现不同颜色,如硫酸铜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的硅酸铜呈蓝色,氯化铁则形成红棕色的“灵芝”状结构,从而形成“水中花园”的奇观。

郝锐昌


籍贯山西,201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近期致力于化学实验作为艺术表现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常以冷静的批判视角介入创作,探索主题涉及时间的流动性、物质与精神、真实与虚无的关系等。东亚文化形成了郝锐昌的价值观和方的基础,包括易经阴阳、物极必反、破坏与建设的辩证法,也有和谐包容的中庸精神。

发生日期:2024.3.24

3、《黄金时代》

内容:在一平方米内摆满各种小商品:包括各色零食、饮料、小纪念物等,在一平米格子中间放一个付费二维码,上面标注“自动地摊,5 元一件”,观众路过时可买走自己心仪的商品,艺术家远程收款。本作品源于对后疫情时代,小商品经济现象及其面临的机会与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司马源


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获理学学士和艺术学硕士学位。其作品通过日常生活的个体经验,反映出时代环境赋予个体的角色意义。对她来说,消费时代和网络时代是激发想象和创作的来源,借此可以唤醒观众对当下人类真实处境的思考。

发生日期:2024.3.30

4、《书·写》

内容:艺术家将在空间内将放置一本特质的书。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现有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即某些出版物合集;第二部分为艺术家与参与者的共同创作,该部分会提前写有一部分的文字描述或图像信息,而参观者可以续写或再创作;第三部分为空白纸,此部分为参与者(艺术家也是参与者之一)的完全自主创作。

许坤


辽宁大连人,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探讨观念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创作有《幻》系列、《绿》系列及《人类》系列等,于意大利举办个展。现为历史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意大利中世纪史,在读期间参加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2022),International Medieval Congress(2023),ISGMA(2023)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

发生日期:2024.3.31

5、《从》

内容:在一平方米内,A穿着大量厚重衣物,B则反之。表演开始后,A与B逐渐靠近并产生身体上的抵抗关系,在强烈的抵抗关系中,由A脱下衣物并传递给B,表演结束时B穿着大量厚重衣物,A则反之。基本社交关系中,二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是较为基础的部分;在逼仄的城市空间中,我们尝试在交谈或者相处中来判断对方、为关系付出,在这之间的平衡微妙且容易崩塌,在双方尽力维持时,对抗的关系必然愈演愈烈;表演者在穿物的过程中,肢体对抗与穿物让双方精疲力竭,在你来我往中希望取得似乎不存在的某种平衡,借以表达这种人际关系中流动的张力。

钱梦瑶


出生于2004年,浙江人,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苏绎思


专注于探索怎么活的更开心的不独立生活人,持续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创作,希望有人可以把之前的作品收走因为实在放不下了。

发生日期:2024.4.6

6、《Working elsewhere for RMB 211.2》

内容:作品针对艺术界的普遍经验(艺术家为资助艺术创作而从事多份工作),隐含着艺术家对 自我剥削 的反抗(211.2元是北京的最低日工资)。


#FFFF00


#FFFF00在想象一种更加开放的艺术。她的作品介于 艺术 和对机构的随意之间。她以挪用、多重和低预算为主要手段,努力为局外人铺平道路。

发生日期:2024.4.7

7、《一平方米》

内容:表演者将从事先准备好的容器中取出⼤⽶,将它们尽量平整地铺成⼀平⽅⽶的矩形。此时这“⼀平⽅⽶”成为接下来煮饭的材料,表演者从“⼀平⽅⽶”中取⾛适量的⽶,加⽔,放⼊电饭煲,开始煮饭,等待,得到煮熟的⽶饭,将⽶饭平均盛到事先准备的碗中,观众可⾃取⻝⽤。表演将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平⽅⽶的⽶被全部制成⽶饭。这是⼀个关于空间与能量的实践构思,⼀平⽅⽶作为实实在在的物理⼤⼩能容纳多少“⽶”?这“⼀平⽅⽶”⼜能被转化成多少驱动⼈体的能量?客观的事实和主观的真实之间模糊的不确定,可能只有吃饱饭的⼈在乎吧。

王禹铮


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是自由创作者王禹铮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

发生日期:2024.4.13

8、《Untitled_2024》

内容:想起⼟地,我就想起我与我的⽇常—吃药。在过去很⻓⼀段时间⾥我⼀直在喝中药和吃中成药,⽽中成药来源于植物的精华提取。所以假设我有⼀平⽅⽶的空间,我会第⼀时间想起身体和药物在⼀个空间同时存在,将⼀平⽅⽶⽐做成是身体的延伸。


我希望能在⼀平⽅⽶的空间⾥放满颜⾊不同的胶囊。在这些胶囊的环绕下,中间放置⼀块电⼦荧幕播放影像。这件装置的灵感来源于我之前的作品,⽐起把他们放进容器⾥,这次我会选择在地⾯上洒满展示。


通过我的艺术,我希望弥合我个⼈的挣扎与他⼈的经历之间的鸿沟。我旨在通过视觉呈现我的经历,为⾃⼰找到治愈,并给那些可能有相似经历的⼈提供⼒量。我与药物的旅程及其对我的⽣活的影响在我的创作中既是媒介也是灵感来源。

陈思羽


1999年出生于广州,现居北京。本科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辅修艺术史。

发生日期:2024.4.14


9、《细胞很忙》

内容: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采用了直径为6毫米的彩色塑料小球来代表不同类型的细胞受体,每种颜色代表一种受体大类,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离子通道受体、核受体、整合素以及免疫受体。这些小球被等比例地放置在1平方米的空间内,通过物理形式展示了细胞表面上受体的密集度和多样性。

Albert


毕业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专注于将生物学与艺术相结合,并通过各种媒介探索表达方式。现从事人工智能与新药研发,以及生物艺术,颂钵疗愈师。曾组织策划生物艺术展览 Plasmids(2020 年)、The Docking(2021 年)和 Miscellaneous thoughts about Bio(2023 年)。

发生日期:2024.4.18

10、《三声道鸣响室》

内容:三支音箱呈等边三角形摆放,扬声器朝向一平方米的中心,即最佳听音位置。每一只音箱持续播放或实时演奏一个声部/一类声音,由三个声道承载三种声音元素组成艺术家的原创音乐声音作品。

鸮鸣 Noby Owl


独立音乐人、声音艺术家。喜欢使用处理设备,搭配声源、采样、吉他、合成器等进行创作。作品涵盖Drone、Ambience、Soundscape、Noise、Beats等。实践中遵循非定义无概念,因为所有声音都可以是音乐。艺术项目:宇宙与分形理论听觉《42》(2021),《42-Parallel》(2022);展览《流变-无尽的风景》开展声音《流感变觉》(2023);身体即兴现场声音《游牧的风力》(2023),《Bridge》(2023);生物视觉展览《肢解疼痛》现场噪音《Hurts》(2023);“它们”对五感的欺骗《浸染》(2024)…

发生日期:2024.4.21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