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吕佩尔茨艺术中审视自身文化

2018年12月7日,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性画家马库斯·吕佩尔茨来到山东,为配合"重塑--吕佩尔茨雕塑及绘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的展出,参与了系列的学术活动,引发了山东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展览展出了15组(26件)雕塑作品,38件绘画作品(绝大多数首次在中国展出),全面呈现了吕佩尔茨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艺术发展历程,观者能够从作品中一览吕佩尔茨50多年来独一无二的艺术生涯。本次展览也是山东美术馆和德国贝尔艺术中心继"基弗"展之后,二度携手合作引进的国际性大展,是一次难得的世界级大师的展览。其中,绘画作品集中于山东美术馆四楼展厅展出,也是山东美术馆完成四楼展厅改造工程后的首展。


吕佩尔茨亲临山东美术馆

比较中反思自身创作

吕佩尔茨绘画中的内容融合了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现实,他将历史的形象碎片化,在时空的错位中重组,最终呈现出来的主题意义是从精神上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延伸。画面中除却表示对历史的想法和态度外,还糅合了他对生活的感知与热情,对社会的关注与认识。通过吕佩尔茨的绘画,也许能够窥见一二。在展的《鲁尔区》系列作品,他借助记忆中的生活场景,来追忆、还原童年的生活。《裸背》系列作品,他借用古希腊的文化元素,来探讨蕴含于形式背后的文化依托。


吕佩尔茨展厅内驻足欣赏展览效果


吕佩尔茨对展陈效果给予高度评价

而吕佩尔茨的雕塑作品以更为真实、更为原始的表现手法来反映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大量的使用绘画性色彩,他说:"作为一个画家,我总是在雕塑作品上使用颜色,这个传统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艺术,当时人们在大理石雕塑上涂上颜色。"同时他的作品采取了夸张、变形、扭曲的组合和创造,将西方雕塑关于形体造型、结构、体量、团块进行有机的传承,营造出雕塑的肌理效果。他的雕塑作品不是现实情节的再现,而是对于精神观念的诠释,有更深层次的个性和情感流露。这种显着的特征不仅给观众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更加引发山东艺术家在雕塑语言创新上的思考。


吕佩尔茨与张望在展览现场亲切交流,并对作品进行解说

山东美术馆引进世界一流大师的原作,它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以及传达出来的整体艺术感受更加贴近大师本身。山东画家在观看、对话中深刻领会,从而更好的进行比较,就像吕佩尔茨所说:"不管雕塑还是绘画,我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我的同仁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艺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什么样的水平。"同样,吕佩尔茨原作中表现语言的新奇与丰富、艺术思想的深刻与独特,关注视角的方向和态度,为相对传统且含蓄表达的山东画家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通过比较,反观自身创作中的思维惯性,打破常规,在形式语言和内涵挖掘上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在自身创作中有关于艺术本体语言研究的兴趣和创作,也更深深地刺激着他们在认知和体验基础上如何更好的融入本民族的艺术语言。


吕佩尔茨与张望在展览现场进行交流

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协主席张望认为:"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是表象的,从艺术观念以及创作方法上的借鉴,需要艺术家更新观念,关注当下,反思历史,艺术创作在满足视觉快感的同时,在表现主题上更需值得推敲和琢磨。从广泛的视域来看,画家在充分表现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将视野扩展到这个时代人类所遇到的共性问题。"

比较碰撞中生发艺术花火

吕佩尔茨到山东举办活动期间,他与张望用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创作,展示了两国艺术家在思想、观念碰撞之后擦出的艺术火花。吕佩尔茨不只一次来到中国,但是与中国画家公开合作进行绘画创作还是第一次。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对中国绘画兴趣至深,每次前来都带着新鲜感,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张望认为,这种形式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也表现出国外艺术家对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的一种尊重和认同态度。


吕佩尔茨现场创作


张望现场创作

合作之前,两位画家没有进行关于创作上的任何沟通,首先吕佩尔茨用中国画的墨与纸,用刷子勾勒出一个形象。张望在简单的交流之后,了解吕佩尔茨用水墨绘出的是一名哲人之后,他选择了中国的山水作为背景。山水画自古就承载着人的生命观和对自然的态度,寄托着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张望认为:"这种东方式的景象和吕佩尔茨用水墨形式表现的哲人形象相映生辉,且两个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有影响世界的哲学家,是有哲学思考和思想积淀的,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思想引领作用。"最后合作的作品取名为《山水中的哲人》。


创作结束后合影留念

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在同一作品中能够达到非常默契的精神状态,表现出艺术语言的共通性。吕佩尔茨在山东师范大学与省内高校的专家教授座谈时说:"世界各地的绘画都是有规则的,不同画家之间,绘画在创作上会有许多相近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思维。只是画家所站的角度和呈现的事物不太一样,但是他们没有脱离绘画的基本工作和材料。"在这次合作中,两位画家用绘画的行为,彼此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画家的思想和绘画状态,通过比较,互相学习,相互接受,从而形成画面和谐的统一。


吕佩尔茨与张望合作作品《山水中的哲人》

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德国新表现主义对国内画家的影响深远,使国内画家易于认识、理解并且与自身的绘画语言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也是山东美术馆之所以再一次引进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的原因之一,张望表示,山东美术馆以全球化的眼光和鲜明的问题意识,在策划国际性展览时形成了独有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表现主义和中国艺术的追求有很多共同点和默契的想法。他认为表现主义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谋而合,在创作中容易协调,也易于接受。

大量的国际展览使省内公众的视野得以与全球同步,进一步深化了绘画理论、技法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高了画家的国际视野,活跃了创作思维,促进山东美术的创新性发展。

比较中认识中国文化的伟大

新时代下,山东画家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如何借鉴德国"新表现主义"的民族性、个性化艺术观念,开展深入的东方式思考与探讨;如何在表现手法上进行借用、综合,进行画面视觉上的革新和绘画本体语言的多元探索。暂且通过本次展览窥视德国画家如何进行艺术上创新的。新表现主义是德国的一种传统,与民族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当面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极简冷抽象达到极限的时候,德国国家用传统的绘画方法,表现主义的创作,将自我的直接情感,对生活的感知、热情,对历史的想法、态度,全都直接地表达出来。而吕佩尔茨用自己的从艺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艺术探索历程。他在多个系列作品中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和源于教的宗教为主题,这些主题一直以来都是传统艺术史和西方文化起源的核心问题。他说:"我们所崇尚的是我们的历史,我们曾经的文化。因为历史问题,德国的艺术家在走向世界的时候,不是我们的艺术,而是我们的国籍,所以我们重新发展了德国的传统艺术。并试图把德国文化和德国传统推向它应有的位置,来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和文化进行对比。"他在对待传统,如何从深厚的历史中建构属于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给予中国画家走向世界以启示。这也是当下中国画家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态度上需要借鉴的核心,将一种正能量的,把自己的所想、历史、文化、生活自信地画出来。

吕佩尔茨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是国际化的艺术,但是艺术不可以带有国际化的标签。张望认为,当下中国艺术家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需要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对艺术创作者来说,不要局限在技术层面上,也不要局限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要从整个文化的脉络上找到发展的一根线和一个命脉,这个命脉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就是对传统的再创造。至于怎么去表达,用什么形式,需要融汇艺术家个人的理解和时代的精神气质。

多元化的学习、借鉴、交流与碰撞,让更多热爱艺术的人去直面东西方文化的对比,更好的了解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从而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艺术的伟大。在山东美术馆党总支柳延春看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中国文化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时,也在走向世界,同时还要学习、吸收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类型,使它更加适合人类发展的需求和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更要坚定地以中国精神为依托,坚持文化自信,创作出与世界对话的当代艺术作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