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精彩的展览在昊美术馆举办,那就是《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
白南准下回再说,博伊斯是谁?就是那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倡导者。他的原话是:“人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人人都可以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力。”
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年)出生于德国,是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他综合了雕塑家、视觉美术家、幻想家等角色,是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作品曾让西方的艺术评论家也目瞪口呆“看不懂”。如,他把脂肪堆在椅子上,作为他的雕塑;他脸上沾满金箔,怀抱死兔,观看画廊里的作品,并在兔耳旁喃喃细语,这是他的行为艺术;他曾用毛毡将自己层层包裹,与一只野狼锁在同一个房间里。野狼数次试图攻击他,并咬破包裹他的毛毡。但最后他们竟实现了和平相处……
面对人们“看不懂”并要求他解释,博伊斯说:“如果一个作品背后的理论才是真正的作品的话,那我就不需要还去做一个需要感觉器官去接收的东西了。”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以一种完全渗透进感觉的方式去体会”,而不是“怎样用脑力,用浅层的,智慧型的思维去思考”。
他还说:“观看,碰触,平衡的感觉,比例的感觉,所有这些感觉,还有音乐——听觉。所以说艺术是为了保持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而存在的,这个道理在人类进化史中一直是真实存在的,但艺术还应该延展和探索人类各种感官的可能性,还应该为了发展人类的创意才能和更高的标准而存在。”
重要的话再讲一遍:“艺术还应该延展和探索人类各种感官的可能性,还应该为了发展人类的创意才能和更高的标准而存在。”这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视。
如果你没有吃过甜的东西,无论我们如何用文字来描述,你都无法确切感受到甜是怎么回事。如果你听音乐,尽管没有用文字解释,你的情感也会因此而起伏。
听音乐,人们已经习惯于全身心地倾听,但我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却还没养成沉浸式地观看的习惯。
中国古代哲学有六识之说,即眼、耳、鼻、舌、身、意,对应感受辨识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人类的进化过程,某种角度来看,也是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世界能力的进化。博伊斯认为,艺术起着推动人类进化的作用,强化、延展人类的各种感官性能。
古典写实时期的绘画更多是记录社会事物,而进入现当代后,视觉艺术并不是以“讲故事”的方法而存在了,更多是探索如何以视觉自身的方式,直接激发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现当代艺术对人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别的不说,过去让老一辈观众感到很困惑的抽象艺术,现在对年轻人来说已经不需要解释了,面对作品,他们会直接反应喜欢还是不喜欢,甚至讲出作品对自己的情感影响。这可以说,六识中的“眼”对艺术的感知力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