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中的有序 日本艺术家星际迷航超感官沉浸式作品中国正式亮相

2018年3月16日,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的新媒体展览《反向折叠》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黑川良一为本次展览全新定制了作品《反向折叠》。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超过600平方米的巨大展厅中,黑川用三块巨幅的显示屏和极为精巧的视听装置,呈现给观众一件大型沉浸式作品《反向折叠》


开幕现场

这是一种“虚拟”的声音,也是想象的声音。

正如我们想象亿万年的宇宙,或许也如今日一样漆黑广袤,却充满着丰饶的能量。这些能量的运动时制造了无数的声音——在我们听来或许是噪音。这些声音穿过数百光年之后依旧栩栩如生。


开幕现场

在我的创作中,噪音可以代表所有东西;我追求的是在混乱之中建立有序。”——黑川良一


开幕现场

3月16日,享誉国际、被称为“数码诗人”的日本新媒体艺术家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携最新作品《反向折叠》登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前官宣所声称的超感官视听“全息沉浸式”体验以及“宇宙级”数码展演,颇让人期待。而现场聆听感受之后,除了五感上的震撼,也让人更多地燃起对作品背后的创作载体、手段和想法等种种产生深究的兴趣。这或许也是一场互动展览所应有的“蝴蝶效应”。


开幕现场

《反向折叠》的灵感来源于由法国宇宙基本定律研究协会(CEA-IRFU)的天体物理学家们基于欧洲航天局(ESA)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及赫舍尔空间望远镜收集的数据所提出的最新发现。这些数据可以让人追溯星辰演化的宇宙史。除此之外,艺术家也借助CEA-IRFU的天体物理学家们透过超级电脑所推算出的数字模拟方程式来为宇宙及其构造建构模型。


开幕现场

创作的这件感官沉浸式装置作品《反向折叠》,将星辰及星系的形成、演化相关的诸多现象转译成声音、图像及振频。以给人极大感官享受的展演,将艺术美感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

无论是将瀑布的录音转成白噪音的同时,在观者的周围营造出一种几近灵性与崇拜感的静寂,还是将田野录音与像“杂音极简主义”这样的电脑数码混音在一个令人恐惧的、充满不和谐感觉的战争与毁灭主题下有机结合,黑川良一发明并呈现了一种以令人着迷的合成方式将复杂与简单交替结合的视听语言。


开幕现场

当然,这种用科技模拟宇宙的声音,并非什么“未来”感,因为只是利用了人类现成的技术成果用来创作,而且宇宙中本就有声音——地球上的人类所制造出的声音当然也是宇宙声音的一部分。由此想到1963年美国的一部恐怖片《群鸟》(The Birds),影片的声音设计师就拾取了真实的鸟鸣声、振翅飞翔声与电子合成音相融合,经处理后运用到电影相应的场景中,形成听觉上的冲击,有力地配合画面来渲染气氛。


开幕现场

在20世纪初,“未来主义”团体就宣言了这种“机械美学”,他们认为机器不仅能给人类带来肢体的延伸、感官能力的扩张与力量的加乘,机器更可以帮助人类超越自我,超越旧文明,甚至超越死亡。未来主义者们不是将机器当做拟人化的机器人,而是反过来将肉身之人视作机器,将人性彻底地“拟物化”。

幸好艺术没有按照“拟物化”的轨迹发展。如今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声音艺术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往只能作为电影等辅助、渲染等背景元素的声音及声音设计,如今已不再处于从属地位,因搭乘了最新的高科技、黑科技而在实践中更具有说服力。“沉浸式”这一词的出现也是应运而生。也即是说,声音艺术不再仰赖单纯的二维视觉图像,其本身就具有构建场域的能力。


开幕现场

在民生现代美术馆这个“第零空间计划”的600平方米的展厅,黑川良一仅用三块巨幅显示屏就打造了一场“星际迷航”般的沉浸式体验。从当代美学的语词而言,这就是美术馆的“剧场化”——美术馆从展示空间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剧场”场域,观者不再是凝视某一幅作品,而是进与作品互动在这一特定的场域中互动。

并且这种互动完全是自发性的共鸣,也即黑川良一在新闻发布会中一直强调的“通感”。前言高科技加上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媒体艺术已大行其道。虽然新媒体无非也只是一种媒介变化、并不能代表是艺术本质的变化,但是置身于美术馆这一社会公共空间而言,它就必然涉及到观众和艺术家及其作品之间的关系,一种权力与话语的关系。沉浸式的艺术所独具的连接性和互动性让艺术主体创作的权力被消解,在交互装置中,观众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美术馆越来越强调作品的可交互性,剧场属性愈发增强。各门类的艺术,在剧场与沉浸式体验中,走向了一种融合,成为了当下的艺术形态,强调观众的参与,融合了多种感官沉浸与参与的综合艺术。

黑川良一的声音数码以及宇宙图景的视觉成像,让我们想到欧洲的一个数字艺术团队ANTIVJ,他们利用的是透射光线和可视化映射装置进行现场360°视角的交互展示。摄影、CGI、激光扫描和投影映射,从而创建包围在周围的宇宙,显示星座、孤独的风景、和摇摇欲坠的建筑结构。当然,黑川良一在视觉上可能没有那么多艺术元素,更多的是理工科生般的天体物理学逻辑,若要说有什么艺术元素的话,较多的是他受到他常年扎根的柏林电音风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视觉语言的呈现上,很有德国当代精神;不过,一些细节依旧让人联想到他的日本血统,比如有一帧是撕裂爆炸后满屏晕染的鲜血色,这种处理像极了日本一代经典动漫EVA的视觉元素。由此才有策展人如是发问:

“为何能让人感受到作品暴力?”

“可能是空间的感觉?但是民生展馆的大小和原本设计设计大小是基本一致的。”——黑川很实诚地回答。


开幕现场

这位惜字如金的艺术家,并没有文宣所描述的有那么多辞藻,他的声音艺术其实很单纯。正如他所言,希望能一直保持孩童的“赤子之心”:

“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力是无边境的,孩子可以什么都想;如今创作多年,回忆起来还是小时候更敢想。现在完全是和孩子的状态不同啊。”

是的,现在的黑川良一是一个谨严、缜密、完美、酷炫的黑川良一,就像在所有访谈和问答中,艺术家的回答一如其作品,滴水不漏。这是一位成熟艺术家的自信。

但是,为何我们依旧会想念2017年年初在龙美术馆的那场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ell)的沉浸式展览,那个光之屋,需要观者严格按照时间并且脱掉鞋子走进去。你会因为被强光刺眼而一瞬间头晕,你也会因为同行观众的脚臭而皱眉,你还可能因为工作人员毫不客气地赶人而感到失望……这些,或许才显得作品的可爱吧。


开幕现场观众

若有些意外的元素,或许黑川的声音在撕裂之后,才更有回味和温情吧。但是艺术,并不总是美和治愈,有时候,它往往就是完美得冷峻、将伤口再撕裂一些的勇气。这也是很需要想象力的事情。

关于艺术家


黑川良一

黑川良一197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柏林。自1999年起就开始运用不同媒介(包括录像、装置、录音及现场表演等)来创作令人惊叹且在国际上享有先锋代表性地位的视听影音艺术作品。他将其作品描述成“以时间为基础的影音雕塑”,并认为声音与图像互为一体。他的作品就像是一首首乐曲:声音的交响乐被艺术家想象、创作并记录下来,与录像素材及电脑数码美学相结合,从而令观众对其日常熟悉之事物的看法焕然一新。

无论是将瀑布的录音转成白噪音的同时,在观者的周围营造出一种几近灵性与崇拜感的静寂,还是将田野录音与像“杂音极简主义”这样的电脑数码混音在一个令人恐惧的、充满不和谐感觉的战争与毁灭主题下有机结合,黑川良一发明并呈现了一种以令人着迷的合成方式将复杂与简单交替结合的视听语言。

黑川在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其为展览“击败熵的千种方法之一”所委托创作的、题为《Octfalls》、令人身临其境的视听影音雕塑作品。2010年,其作品《流变:五个视野》(rheo: 5 horisons)在奥地利艺术中心所颁发的电子音乐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之中获得电子音乐与声音艺术类别的金尼卡奖。其作品《反向折叠》(Unfold)在近期亦获得欧盟为鼓励艺术与工业、技术及社会之间的创新合作而设立的STARTS大奖的荣誉提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