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人的匠心独运:一手制壶,传承古韵与现代魅力
紫砂造型分为光货素器、花货塑器和筋瓤纹器三大体系,形制包括方器、圆器和筋纹器三大类别,容量则有大、中、小三种。其中适中容量的紫砂茗壶被称为“一手壶”,因其大小适宜、灵便实用,以及细腻无比的造型多样性,使之成为掌中把玩的理想品物,为茶艺爱好者所钟爱。
这种“一手壶”是一种既能轻松握持又能细致赏玩的茗壶。它主要区别于大壶(含特大)和小壶(含微型),处于两者之间。大至300cc,小至200cc,是品茗人士在品味过程中的喜好选择。在民间口语俗话中,“一手壶”取代了中 壶的称谓,成为了习以为常的事。
紫砂“一手壶”的材质因人而异,因作者而异,以至于嗜好的不同也会影响选料。一般情况下,它们根据容量来区分,大、中、小,有明确界限,但也有不固定概念。从出土作品看,这些“一手壶”似乎涉及了所有成份、泥色和泥料,最常见的是紫泥、团泥、绿泥等。
造型上,“一手壶”融合了光货素器系列、花货塑器系列和筋瓤纹器系列,每个时期都有各式各样的形制,如《文旦》、《龙蛋》、《柿圆》等款式。虽然形制千变万化,但工艺如同脉络相连,都采用紫砂镬接法和打身筒法,或纯手工或模具操作。
关于起源,由于资料不足,我们不能确定何时出现了这个概念。但从流传已久的名词如供春小壶到李茂林小圆 壸,我们可以推断这类 茗 器至少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存在。此后随着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深入,这些疑问将逐步解开。
邵二泉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一位著名工匠,他擅长制作这种“一手 壸”,以《圆珠》、《美人肩》等形状闻名,其材质多呈现紫褐色或浅红色,体态简练但风雅秀美,被誉为品赏界中的珍品。而潘仕成,则以其订置定款并设计出的仿鼓式、“掇球”式命名,其产品体态扁圆高足、高额扁腹,上下结构协调自然,与邵二泉相比更显端庄浑厚。
随着时间推移,“一 手 壸”的发展超越了原有的范畴,在材质上广泛涉及各种泥料,在造型上创新不断,在风格上追求多元化。这不仅让传统艺术得到了继承发扬,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无论是在创意立新还是追求完美方面,都展现出一种新的时代气息,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并且保持旺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