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有哪几种探秘北宋汝窑艺术特展三十

[日期:2023-03-15]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和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却将之看成是产烧自两个不同窑口的作品。透过刻题於故瓷8284底部的御制诗,得知清高宗乾隆皇帝以为该件作品为官窑。清高宗乾隆皇帝诗中所指出的「官窑」,以今日的常识来理解,范围或涵盖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等,亦即官方御用瓷器的统称。而在故瓷9827的御制诗中,他又能以绝佳的陶瓷涵养,直接指出这是一件汝窑瓷器。之所以出现此种差异,可能与乾隆皇帝和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具备的文物识别能力有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十八世纪清宫对汝窑的辨识尚未形成一套普遍接受的事实。

或因如此,在《活计清档》中虽然记载了雍正时期收存有三十一件汝窑,但这些事例无法直接证明当时对汝窯认知的一致性。在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二十一件汝盞中,有十三件底部题刻有乾隆御制,但只有两首明确提到“真”、“无纹者尤好”的内容,其余则仅提及“淡青色”,没有详细说明其具体类型。

考察前朝文献,我们发现各个时代对于洧邱(鲁迅笔误)的看法都有所不同,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认为:“洧邱器,以鲁州土烧而生。”他强调了颜色的重要性,并且专门提到了蟹爪纹;至于高濂,则认为洧邱:“其色卵白如堆脂然。”他们都重视釉色的美丽与开片支痕,但从颜色的描述上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此外,当代人试着去欣赏这些陶艺品时,我们发现似乎每个人眼中的“美”都是独特而不一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当北京故宫文物参加“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前往伦敦展出时,一位名叫大卫·戴维斯爵士的人,因为接触到了那些被选送出去展示的大量洧邱产品,从古籍文献中寻找答案,以便厘清洧邱各种器型和它那独有的釉色。他之后,这些考古工作不断累积,对于我们了解这个历史文化遗产,也逐渐变得更加清楚。(余佩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