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三大集团的精彩: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景泰蓝器美术作品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现如今,景泰蓝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拥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明宣德时期掐丝珐琅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在这一时期,其作品具有纯正、浓郁、沉着的一面,但与元代相比水晶般透明效果失去。此外缠枝莲花纹仍然为主要装饰题材,以单线勾勒枝蔓,大饱满。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在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明清两代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如御用监和造办处均设有专门作坊。于是,这种技术不仅迅速成熟,也形成了自身独特民族特色,一跃成为宫廷工艺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元至清,我国掏心挖肺地致力于这项艺术技艺,从最初粗糙到后来的精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颜色到五彩斑斓,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而现在,这些珍贵的手稿,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更是一段历史传承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