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盘筑法工艺探秘玉成窑之冠底款对偶解读

玉成窑紫砂壶的底款,探秘其背后的故事。尽管关于玉成窑的文献记载不多,且目前尚未发现它的确切位置,但这家古老工坊留下了许多珍贵作品。以下是几种在玉成窑紫砂壶中常见的底款及其背后含义。

“玉成”、“玉成窑造”。“玉成”并非指某个具体的地名,而是一种敬辞,意为完成或满足,也隐含着文人雅士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和尊重。在《紫砂印象》一书中,有16件作品被归类为出自于玉成窑,其中只有5件具有“玉成”或“玉成窑造”的印章。这三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口东石款花盆(图7)以及三口大烟头(图18-1)。这些大烟头不仅品种上与传统文人紫砂器有所不同,而且题句也独具特色。其中,只有两口落有“玉成”的印章,而另一口则带有一句广告性的字样:“不玲包换”,左边还有一个小型的“东石”印记。“不玲”可能源自江浙方言中的“不行”,表明这些字样反映出了王东石创办该工坊时既考虑到了经济效益,也想体现艺术价值。

“林园”。这一款式经常出现在赧翁铭(梅调鼎)的作品中,如博浪椎壶、瓜娄壶和秦权壶等,这些都是梅调鼎与王东石合作制作的一批佳作。

“曼陀华馆”。除了何心舟设计的小巧曼陀华馆柱础壶外,还有梅调鼎制作的一些作品采用了同样的底款。

“日岭山馆”。在汉铎壶上,可以看到刻有“日岭山馆”的印记。此外,《紫砂印象》还提到王东石曾使用过多种不同的工作室名称,如"韵石"、"苦窳生" 和 "日岭山馆”。

“奉川石林窑造”,这可以在何心舟制作的一些作品中找到。

从这些底款来看,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交集之处,比如同时出现于多位艺人的作品中的“曼陀华馆”和“日岭山馆”。然而,由于它们不是地名,更可能是一个共同工作室或者作坊名称,即代表由几个热衷文化艺人的合作空间。因此,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地理位置,但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合作模式正是当时文人墨客之间交流创新的新风气、新气象。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