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故宫博物院中的中国碗形状之美:景泰蓝器的艺术探究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精美的景泰蓝器具展示着中国古代工艺的高超。这些器物不仅体现了皇家文化,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从乾隆四十四年的除夕年夜饭,乾隆皇帝用景泰蓝餐具,而其他人则使用瓷器,这足以看出景泰蓝在历史中所扮演角色。
今天,景泰蓝已不再是只有皇上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但其精美仍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即金属(主要为红铜、少量金)制成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使得作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
明宣德时期掐丝珐琅器珐琅色泽纯正、浓郁、沉着,但与元代相比水晶般透明效果已失去。缠枝莲花纹仍然为主要装饰题材,以单线勾勒枝蔓,花叶硕大饱满。
明清两代,对于珐琅工艺有着极高重视程度,从御用监到造办处,都设有专门作坊制造皇家用的珐琅作品。在这期间,不仅缠枝莲纹流行,还有海马纹、狮戏球纹等图案出现,其线条更加细腻图案布局更繁密。
到了明晚期,大批量生产带来新的变化,其中以万历时期代表,这一时期掏心式模仿自然造型成为主流;颜色的多样性和运用增加;各种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也开始流行。此外双线勾勒技法也盛行起来。
清朝特别是在康熙朝至乾隆朝期间,对于金属胎掐丝珐 琴工作进行了系统化管理,使得这一时期产出的作品光泽度高质地好,有助于后世工艺发展。而且,在这一时间段内,因为商业需求刺激了宫廷以外商营作坊的大规模生产,因此除了宫廷内部制作出来的一些作品之外,还有一大批来自商营作坊的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这一点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商品形式多样化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