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和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却将之看成是产烧自两个不同窑口的作品。透过刻题於故瓷8284底部的御制诗,得知清高宗乾隆皇帝以为该件作品为官窑。清高宗乾隆皇帝诗中所指出的「官窑」,以今日的常识来理解,范围或涵盖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等,亦即官方御用瓷器的统称。而在故瓷9827的御制诗中,他又能以绝佳的陶瓷涵养,直接指出这是一件汝窑瓷器。之所以出现此种差异,可能与乾隆皇帝和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具备的文物识别能力有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十八世纪清宫对汝窯美术工艺品辨识标准尚未形成明确共识。
或因如此,在雍正时期《活计清档》记载了三十一件从洋漆箱中收存的一批重要古代陶艺品,其中包括多件精美的地球纹装饰而非地球纹装饰而生的现代工业陶艺术品,这些作品虽然被认为是来自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观北宋时期,但其在当时对于“汝”字样表述方式上的误解,让人不得不深思关于文化认同与时代背景之间复杂关系。
事实上,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对于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分类鉴赏与研究依旧充满挑战。在国立故宫博物院珍藏中的二十九个精致小型土壺,有十三个在底部有着由先朝圣君亲笔书写并镌刻留下的铭文,其中仅两首直接提到“汝”字样,其它则只是笼统地称呼它们为“官”字样。这让我们思考,当历史人物面对这些艺术杰作时,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视角去定义、去欣赏甚至是去记录这些曾经流行于唐代至明朝期间的手工艺品呢?
若我们再回望过去,那么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的“淡青色”,以及他对于蟹爪纹案例更进一步细化分析的情形,以及后来的高濂通过其文字描绘出的“卵白”的独特风味,这些都给予了我们对那些过去几百年来人们如何欣赏并评价他们所见到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及其背后的故事提供了一线光芒。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那些作为专家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也许他们自己并不完全明白当时那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许他们无法准确把握当年的颜色的真正含义。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尝试着通过一些具体描述来捕捉那份气息,那份情感,那份追求完美的地方。而今天,我们站在这个不同的时间点,不但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那些久远往昔的事情,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和艺术精神。
因此,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当我们的考古学者们不断挖掘地下遗迹,并且借助科技手段加深我们的理解力,对待这些已逝者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地确认其存在,而应该努力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用心聆听它们讲述的声音。(余佩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