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馆藏寿州窑青瓷贴花罐探秘功能陶瓷在社会中的主要种类

我手中握着一件南朝寿州窑青瓷贴花罐,它的高是22.5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9.5厘米。这件珍贵的文物在1982年由寿县出土,现在安徽省博物馆里展览。它是一种直口、鼓腹、平底和肩置八系的罐子,器胎呈灰白色,胎体厚重而釉色淡青泛黄。在积釉处,我注意到颜色更深了一些,有点青褐色的光泽。而器内全都是釉面,没有任何裸露的地方。

细看罐身,我发现外面的施釉并没有涂到最下面,也就是说,没有覆盖整个底部,还有一小部分流出的釉水形成了腊泪痕。这种腊泪痕让我联想到了自然界中的晶莹剔透的冰川,这样的玻璃质感给人一种坚硬又脆弱的感觉,同时也存在一些细小开片,让整体显得更加精致。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件陶瓷上有两道凸弦纹相隔,这形成了三层图案,每一层都独具特色。第一层是装饰在肩部,上面有八只莲蓬和八朵花纹交错排列,一圈环绕周围。第二层则是十只奔跑状的幼虎和十个莲蓬相交排放,让人联想到生机勃勃与活力四射。此外,还有一圈菩提等植物纹样作为最下层,是如此之美。

这些装饰不仅仅使用堆雕和粘贴技法,还采用了模印贴花技术,即先用模子制出花纹,再用浆水堆贴在未上釉的器胎上,使得成型后的瓷器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就像浮雕作品一样,使整件器物造型更显粗犷、庄重。这正是我国六朝时期青瓷的一大特点,与造型合为一体,不但各自发挥其效果与特长,而且还反映出了当时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飞跃。

佛教是在汉代初期传入中国,从那时候开始,在陶瓷上的装饰就开始受到佛教艺术影响。我从这件寿州窑六朝青瓷罐上看到过莲蓬、菩提等植物花纹,都能感受到佛教精神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前代新风格。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地烧土壤国家,我们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但真正多样化且装饰丰富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生产出来的大量陶磁品,无论是在原料选取还是成型方法、施釉技艺或窑炉结构和烧制技术方面,都有着明显提高,那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这次披露到的寿州窑简洁实用的陶器,更是我国古代工艺中不可多得的一份瑰宝。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