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小户型中隐藏着一段关于紫砂壶的秘密故事究竟柴烧的紫砂壶与普通紫砂壶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似乎只有那

柴烧是我国陶瓷最古老的窑烧方法,可上溯至千年。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土,专用之陶土多,由陶者自行调配,以考量的是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总类等;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接着是柴,一般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其种类有樟、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在选择木材时,还需注意其种类和质地,以确保燃燒出最佳效果。

然后是窑,只有燃燒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以及薪柴的总量以及天候状况和空气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色泽变化。这是一个需要极高耐心和技艺精湛的大工程。

最后是灰,在高温下完全燃尽后的灰烬极轻,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而这使得釉中的铁形成釉层,这些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古老工艺中迷人的之一。而这种自然落灰釋放出的光泽,让人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份岁月悠长的情感。

现在的紫砂壶,由于基本都为电窑或气窑烧制,因此受热均匀外形色泽较为统一,而且成品也有较高保证。但为什么还要用如此复杂而费力的古老工艺呢?

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是对传统技艺的一次回归,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一次体现。当火焰时而强烈,时而柔缓周旋在窑中,与大气与星体运转相互作用,那份原始与神秘,让人忘却了现代生活中的喧嚣,有了一种独特的心灵慰藉。

那么,再来看看两把完全一样的手工制作过紫砂壶,它们经过了同样的手法处理,但是由于每一次自然落灰过程都是不可预测和重复的事情,所以它们即使表面相同,也各具特色,每一个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小艺术品。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独特呢?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