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釉器物,犹如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每一件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以下是几件故宫博物院藏品的介绍: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釉刻花斗笠碗,高5.9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5厘米。这是一种典型的宋代瓷器造型,以其精美的刻花装饰和优雅的造型著称。
元代(1271-1368年)的龙泉窑青釉净瓶,一般高度为2厘米,有圆形囗、长颈、丰肩和鼓腹等特点,其内外及圈足均施有青釉。这种设计形式源自中亚地区玻璃器,并在后世演变成一种常见于中国陶瓷中的纹饰或造型。
元代(1271-1368年)的龙泉窑青釉葫芦瓶,以其特殊形状被广泛喜爱。该葫芦形瓶呈现宝葫芦体态,有撇囗、束腰和圈足等特征,其内外及圈足均施有青釉。元代陶瓷葫芦瓶不仅出现在龙泉窑,还出现在景德镇窑与磁州窑,这些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陶瓷造型。
龙泉窑南宋时期(1127-1279年)的一件洗具展现了当时工匠们对细节处理上的精湛技艺,该洗具直立而不倾斜,有凸棱处露胎表面可见白色胎骨,是一种非常珍贵且难得保留完好的文物。
元至清初间制作的折沿盆,其通身施粉青釉,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例,该盆具有圆筒形腹部,上端开口下垂形成一个小耳朵。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这样的盆子既可以用来盛放水果,也可以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中,或用于宗教仪式之类的情境。
明早期(1368-1644年)的童子戏莲碗采用了独特的手法塑制童子戏莲图案,并在内壁刻划缠枝莲纹,以及外壁近囗沿处刻回纹等装饰手法,使得这件作品更加显眼且独具特色。
明初(1368-1644年)的龙泉窑提梁壶,它以简洁大方的手法表现出了明朝工人对传统技术改进与创新精神。这款壶以其突出的提梁设计而闻名,而内部还设有伞形盖,可以保护液体不受污染,同时也增添了一份实用性与美观性。
明早期制作的是一尊露胎弥勒像,由布袋和尚坐姿塑成,对比鲜明地展示了佛教文化元素。此雕像除了头、胸、腹、手及脚部分露无釉火石红色以外,其他部分则覆盖着蓝绿色的 釉层,为观者提供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画面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活动。
每一件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艺术水平,更透露出时代精神,如同历史书页上活泼跳跃的人物,他们所创作的事迹,将永远激励后来的艺术家继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