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的“刻字”——从生到熟,探索梅桩紫砂壶全手工背后的艺术故事
在社会的视野中,紫砂工艺以其独特的手感和艺术价值受到推崇。就像清代诗人郑板桥提出的“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观点一样,我们也认为“刻到生时是熟时”。这意味着,在追求技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创作过程中保持活力和创新。
紫砂壶中的篆刻,其实是一种将刀法与书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五种基本笔触——划、竖、撇、踢、捺——来表现不同的风格和情感。每一种笔触都有其特定的切割方式,从刀先下后上(划)到刀先左后右(竖),再到顺于前先逆于后(撇)、逆于前先顺于后(踢)、以及刀先上后下(捺)。
对于那些追求完美的人来说,熟刻无疑是一个更为理想的选择。这一技术要求首先对泥坯进行素烧,然后再进行篆刻。通过这一步骤,可以增强泥坯的硬度,使之更加适合受刀。此外,由于不同类型的紫砂泥坯适应不同的温度,一般不超过900摄氏度,以免导致紫砂结晶而难以篆刻。
熟刻又分为手工和机器两种,其中机器包括激光刻和喷沙机。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电脑完成,因为已经烧制过一次,这些陶罐具有较高硬度,不易用手工方法处理。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技艺水平,而真正的手工制作则被视为更具收藏价值。
激光刻虽然简便,只需在电脑上设计参数,然后连接激光设备即可自动完成。但这种方法会留下浅痕迹,没有深度感。而喷沙机则能产生较深且有层次感的地面效果,与手动雕琢区别明显。
最后,要记得,每一次雕琢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必须注意行道浮沉利钝,以及深浅宽窄之间的平衡,以确保作品既精致又充满生命力。正如古人的说法,“以刀代笔”,每一笔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次挥舞都是对传统的一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