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雕塑延绵不断,五千年的历史显然不够,西方的雕塑也延绵不断,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这地球好像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东方延绵不断,西方也延绵不断,东西方构成了两个很重要的对应。
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发生了变化,中国打开国门努力向西方世界寻求一些文化上的了解。在了解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学,对中国人来说,对西方的雕塑要比对中国自身的雕塑了解得更多。大量的西方的美学观点、哲学观点、艺术观点进入中国。这些观点对中国的艺术家,对中国喜欢艺术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今天积极意义上讲,使今天的中国人对世界多了一份了解。同时,也看到,我们对自身本体文化关注相对而言有点薄弱。
站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视角,这些传统艺术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都在这个世界上作了什么样的贡献。我想从它们审美价值向大家作一个简明扼要梳理。
(一)
我们的语言成因。在陶器时代走向第一个辉煌时期,一切都源于环境问题和造物方式问题。首先,有个环境问题,有个造物的问题。当时最早出现的人类最早出现的是维纳斯小像,在奥地利出土,它叫奥瑞娜文化,大概距今29000年左右。但是在同一时间里,在山西省宿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一个骨片,上面刻有兽纹,那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东西大地都出现了雕刻方式。但这两个雕刻方式是不一样的情况。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人已经可以用石头做成真正具有雕塑印象作品,而我们还非常困难。这主要原因是当时自然条件所提供给我们的不同情况。我们所处的大地以石英石为主,而他们使用的是更容易打磨的手工艺品。
(二)
一方面水土另一方面人的这种选择,就是我们独特风格形成的一部分。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终于找到了最有效办法,那就是用黄土和水混合成为泥,然后烧制出陶器。这便是陶器时期走向第一个辉煌的时候。那时候动物形态化的小型陶瓷容器,是部落酋长才能拥有,最珍贵不可多得。而且那些动物形态化的小型陶瓷容器,不仅功能性强,而且因为它符合部落酋长的地位,所以那时候就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高级别存在形式。而这一系列事实证明了,就在人类文明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通过创造来表达自己对于周围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情感与理解,并且逐渐建立起一种复合性的审美意识,这种复合性的审美意识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特色之一。
(三)
因此,我认为,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应该重视并发扬我国传统艺术特别是雕塑之精髓,即“儒释道”精神中的“仁德之美”。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条根本线索也是推动国家繁荣昌盛的一股深厚力量。我希望通过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我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传统艺术尤其是铜鼓,其实质即“儒释道”精神中的“仁德之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与深厚的情感诉求,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本次2022新国展,以赵萌等人才为代表,将继续探索如何将这份悠久而宝贵的心灵财富转化为现代社会新的生活需求,以此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同时促进现代设计创新,为全球人民共同享受并学习华夏文明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