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莲花的紫瓣上,藏着佛心的虚冠。汪寅仙老师曾这样描述一款仿时大彬壶:“顾老对该壶的制作更加严谨,从壶身内外的工艺水准可看到顾老在方器制作上的过硬功力和法度。壶身上下线条变化丰富、比例恰当,特别是壶颈肩部用收紧的云肩线,使壶的节奏感更加强劲。莲花瓣的比例及畅开的角度,有一种莲花正在开放的态势。”
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元代,这样的器型以瓷器为载体出现,明清以后随着大量工匠投入紫砂器制作,也将僧帽器型移植过来,从而开启了紫砂僧帽壶历史。
紫砂僧帽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高僧帽;第二类是李茂林款式;第三类则是时大彬款式。这三者各具特色,大彬款式尤为出名,其口沿延伸五瓣莲花,边缘隐于花中,整体造型棱角分明。
从大彬到李茂林,再到今天,这些作品一直是紫砂传统工艺中难度最高的一部分。它们要求手工技艺精湛,对造型理解领悟深刻,并避免规矩所带来的刻板。
然而,在这一传统之中,又有一位名叫顾景舟的大师,他仿制时大彬作品,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所创作的一件“矮僧帽”展示了其轮廓清晰、锋芒内敛,以及手工艺趣味和传统造型艺术精神。此外,他还特意加钤“景记”印,以表达他对此作品不愿被人利用去蒙骗无知者的良苦用心。
如今,我们可以见证各种风格各异的小小圣洁——每一只都蕴含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佛教文化与历史文明中的匠人情怀。而这些独特形态,不禁让我们思考什么才真正构成“佛”,是否又是一种修行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