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术策展人之职非同一般之辈也

美术界越来越多的名人、老总和官员尝试着当上策展人,这种热潮正悄然改变了专业化和学术化的策展方式,降低了艺术展览的学术价值。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策展人,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艺术深刻理解,还需具备丰富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筹措资金和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技能。可以说,策展工作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

然而,在中国,“策划”这个词汇却被泛滥使用。在这里,什么是策划?是导演吗?还是制片人?或者是保姆或奶妈……他们似乎无所不能,但专业性的门槛仍旧存在。一个真正的策划应该是艺术最后坚守者。

绝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高水平的策划。这一点由侯瀚如所言,他强调,首先要成为研究者和批评家。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一个优秀的策划还应具备全面的能力:从经济到法律,从传媒到心理,从管理到关系网,每个领域都可能决定一个展览是否成功。一位充满活力的体力也同样不可或缺,因为筹办一个成功展览是一项极其复杂且繁琐的事务,一位精明细致地掌控所有细节的人才能够在如此繁重之中保持清晰思路;第三点,是丰富而深入的地理知识与历史认知,对于不同流派与潮流有足够了解;第四点,是自己的学术主张,它通常通过展示潜在问题提升为话题,并提供给社会讨论,以激发人们思考;第五点,则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自己的学术观念,并推出相关艺人的能力。

尽管如此,我们近年来见证了一些极端情况,其中一些自称“学术性”的策画人,他们不但享受高处或拥有资源分配的话语权优势,而且经常只挂名而不进行实际工作,其实质工作则由身后的幕后角色完成。此外,有些简单直接甚至概念化,将整个过程视作一种文本中心主义,即使作品脱离生态系统,也将其作为一种内部竞争工具使用。而那些前者的角色,他们大多兼任多重职责,有时甚至还担任画廊经纪人的角色,只需坐收其成,无需过问具体内容。不必熟悉各种媒介也不用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只需要坐在那里就好。更可怕的是,他们根本不会主动与参与展出的艺术家交流,也不会去体验这些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相反,那些后来的“文本中心主义”者,把整个事件当成了自己“作品”,只要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设想,就不顾个别差异强行让艺术家按照设计方案完成展示,使得作品失去了感动观众价值,而剩下的只是按设计方案看图识字式讲解。而另一方面,有些只提出假象般的大规模计划,却无法接触现实中的时代活力,导致整个活动变得无效乃至起反作用。在他们看来, 策划仅仅是一个批评派生出来的一种实践,其功能就是发现现象、推动潮流并确定话语权。不过,这样的目的及效果呈现简直像搬运评论中的积习直接进入了筹备阶段,即把筹备方式简单地定性成定义性前言,或一篇带有“学术性”标签的小短文。但最可怕的是,没有考虑陈设空间语境,以及具有批判精神作品,在这样的氛围下,作品变成了装饰品,而画册出版物则成为了最重要结果,与此同时,只停留在书页阐释文字,而不是真正理解作品本身。

综上所述,上述两种情况不过是行业诸多现象之一,“学术”并不代表美剧界甜品,更不是布道遮羞布,要做好这份工作,就必须深刻理解自己角色的定位,不该超越既定的范围也不该完全没有作为。总之,此类职业确实不好做,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学术级别工作者。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