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宁杭铁路考古一线了解到,去年5月至今,江苏省三个考古小组在宜兴紫云山北麓一带共发现了25座六朝墓葬,并出土了一批“阳羡青瓷”。这些青瓷的胎质表明,宜兴紫砂独有的“紫砂土”在六朝时期就开始被广泛利用。这对我们认识到宜兴紫砂的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采访了无锡市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刘宝山,他指出,从新发现的25座墓葬中出土的地产青瓷看,大多数器物为半施釉瓷器,其原料是紫砂土和白土混合而成。这种情况说明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紫砂土就已被宜兴人普遍开发利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青瓷作为宜兴地区最早的传统手工业制品,与紫砂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这些特色是否与原料中含有透气性较强的紫砂土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我也注意到了宁杭铁路宜兴段还有两大考古新发现。一是三座奇怪的“墓上窑”,这可能与当时丧葬习俗有关;二是在陆平村发现的一处留存完整的明代骨灰葬,这对于理解当时社会宗教信仰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我了解到,对于这两个考古发现,宜興文物部门计划进行迁移保护,以确保这些珍贵遗迹能够保存下来,为后世研究提供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