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国,紫砂泥被称作“泥中泥”和“岩中岩”,它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颜色的统称。这些珍贵的材料主要分布在安徽寿县、山东博山、广东潮邑以及江苏宜兴等地。自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宜兴就以当地的紫砂原料制作茗壶,这些壶体不仅承载着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紫砂属于稀有矿物质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等原料日渐稀少,加上开采成本高昂,因此历史上的名家茗壶一直备受收藏界青睐。原始的块状岩石经过风吹雨打数月后自然松散,如黄豆般大小,再通过筛网筛选和水拌匀成湿泥块,这就是生泥。而将生泥用木槌压打多次,就可以制成待用的熟 mud。这一过程对于不同的品种和造型提供了无限可能。
明代晚期是中国紫砂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那时候出现了许多享誉世界的大师工艺,如时大彬、徐友泉、徐士衡等人,他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个时代,有带款的名家的茗壶被视为收藏界的一大奇迹,但拥有这样的作品并非易事,它需要极高的鉴赏能力和经济实力。
关于早期紫砂款式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话题,有学者认为竹刀刻写是早期常见方式,而印章款则出现在晚期。但具体到时间节点上仍存在争议。目前,对于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徐秀棠和韩其楼两位专家,他们致力于出版各种专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信息。
如图所示,是一件来自江苏扬州出土的明代万历年间带款盘春壶。这件作品形制独特,圆腹直口直脚,盖口严密吻合,其扁圆钮与壶嘴上弯形成美观对比。此外,该器具还有一圈耳把,使其更加精致完美。底部刻有“邵正元制”,但关于邵正元的人生资料并不详细。这件作品表面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这可能是坯土中铁质不均匀造成,在窑炉内受到不同氧化气氛影响而产生。此外,该器具还有独孔嘴部以及手工接痕,从而增加了这件艺术品的地位与价值。
对于国内数量极少且难得保留至今的情形下的明代带款名家的这种艺术品,“邵正元制”的盘春壶尤为珍贵,被收藏家们追求并欣赏其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