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秘籍:揭秘这6款难以克服的艺术挑战
在悠久的紫砂历史中,已有上百种经典款式问世。有人说“一方抵三圆”,方器最为艰难,比如大圆角的处理,尤其是对锐角的精细控制,更是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筋纹器也被认为极具挑战性,其通体凹凸起伏,不仅要求规律有序,而且在光影交错下,明暗变化更显得曲折委婉。
另外,有人认为,大道至简,但光素器看似简单实则最为困难。那么,让我们一起探索那些大家公认的几款最难制作紫砂壶型。
上新桥
顾景舟创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经典形态后来成为了一个时代之作。它是一种压盖式壶,以桥形钮和分割空间的凹线设计,为观者带来一种“一环扣一环”的美感。波纹、桥钮和飞扣巧妙地结合,流畅自然又蕴含着婉约与沉稳。这份简洁而利落的情趣,却非常不好做,因为成型后的壶身需要经过明针工艺修整,使整个壶体变得光滑且自然连接。这不仅是一把茶壶,更像是一种希望的手掌,可以跨越彼岸,将希望带给你。
合欢
合欢壶源自陈曼生十八式之一,也是他本人喜爱的一种形式。在溧阳任官期间,他曾运送名贵贡茶到京城,而这次成功使他受到皇帝的大悦。他设宴庆祝时,即兴挥毫泼墨写下了“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墨宝,并由此灵感所及设计出合欢壶。
这种用两片镲对接形成器形的小巧而精致,是通过弧线组合而成,其圆鼓身、圆流口、圆压盖以及耳扳手等部分协调融合,展现出天然与和谐。此物极富天趣,被赋予了“皆大欢喜”的寓意,在节庆或聚会中使用,可增添乐趣。
僧帽
僧帽壶源自元代瓷器造型,因其形状酷似僧帽而得名。在历代都象征着佛教圣洁,它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同时传承了佛教文化深邃蕴意。
该类品质挺拔端庄,有力且具有莲花开放之势,其加工过程复杂非凡,只有高超技艺才能制作出如此完美无瑕之作。而是否能精心制作这样一个僧帽,还能展示制作者技术水平,是一种自我挑战特别是在四方型僧帽方面,更是不易的事项。
虚扁
虚扁,又称书扁,是从明末开始就广泛存在于各大紫砂典籍中的古老器型。这种形式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每个时代都有著名工匠临摹并创新其中。
然而,“虚扁”作为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为困难的一种,因为要将极度扁平化但不塌陷这一特点塑造出来,对于匠人的技艺要求极高。
鱼化龙
鱼化龙起始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由宜兴制陶名手邵大亨首创。这件作品描绘波涛中伸出的猛龙头吐出发光宝珠,以及另一面刻画鲤鱼跃过波涛。一面呈波涛翻腾状浪尖探出立体雕刻出的龙头作为开启钮子,当端坐倒茶时,龙头伸长同时内藏小小龙舌;倒完茶后,再平静下来时,小小龙舌隐入未见,如同魔术一般神奇巧妙。
鱼化龙既代表繁荣收获,又象征事业有成吉庆满堂,从邵大亨到黄玉麟再到朱可心,这样的作品不断传承演变,但真正全手工完成却相对稀少,这主要因为鱼化 龙非常考验制造者的技艺和耐心。
传炉
最后,我们还有传炉,一款取材于古代青铜器风格,以其威严与稳重著称。这类品质古朴典雅强劲曲线浑厚端正,无疑是一个观赏价值很高的心灵寄托。但由于需要将四块泥片拼合成为完整品質,其中每一步操作都需精确把握力度与弯度,最终达到那浑圓活潑却又坚固结实的地步,所以它也是制造者们共同公认的一个巨大的艺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