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朱泥的了解不仅限于它那些花哨的名字,如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小红袍、黄朱泥、黑朱泥和红芯朱泥等。这些名称在过去是未曾提及的,它们是现代通过调配或加工后的产物,有的是纯粹的朱泥与石黄相结合,有的是加入铁红粉,或是化学原料,甚至在壶表上精心雕琢以创造独特效果。每一种特殊处理都被赋予一个吸引人的名字,这可能是为了区分,但这样的做法往往让壶友感到困惑,让原本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
其实,朱泥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原矿朱泥。这是一种未经任何添加或混合的原始品质,其来源通常来自于中国著名的地质遗址——黄龙山。(作为一位有经验的人,我强烈推荐这种自然无加色的原矿土壶,因为它们既健康又稳定。)
第二种:老熟土壶。这类土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陈腐过程,与原矿土壶拥有相同特性,只是在外观上略有不同,并非泡茶香气更佳的问题而已。在陈腐期限方面,也有一定的合理标准,不必过度追求时间久远。
第三种:赵庄小红色细腻陶瓷。这种材料由练陶艺术家所命名,以其源自赵庄地区但收缩率略低于原矿土壖的一点区别而闻名。
第四种:调配型地砖。这类地砖包括了所有带有诸如“好听”之称号的地砖,可以归结为这一大类待后续研究深入时再详细探讨,这样会更加直观且易于理解。
至于关于我们对紫砂茶具行业仍然存在的一些盲区:
明清时代与现代紫砂茶具之间差异
古代与现代采用的同一批天然资源,即使经过数千年的形成周期,一百多年前开采出的紫砂并不一定优于今天开采出来的品质。明清时代紫砂仅因其历史价值得到了更多赞誉(这个论点还需进一步考证)。
无真实感则无法皱褪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仔细研究古代紫砂就会发现这点站不住脚。
误解“真正”的颜色变化
关于“正确”或者错误的地方,在乎的是不同的矿源、不同的陈腐程度以及窑温高低,这直接影响到成品颜色的差异。如果某个产品中没有泛黄,那并不代表它就是假货;同样,如果没有泛黄也不一定意味着它不是真货。此外,由于是个人知识不足,我们常常会因为缺乏标准器而迷失方向,无法准确判断哪些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地砖。在实际使用中,只要记住优秀地砖应有的特征,就不会再被这些误导所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