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造假三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经说过:“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一直伴随着收藏与造假并存,而现在,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随着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不仅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制作,也间接推动了造假行业技术的发展。这种趋势导致了一些以往鉴定手段失效的情况,使得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此外,由于国家监管政策减弱以及利益驱动力增强,造假行业正在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
面对新“技术问题”
在拍卖会上,有些藏家会通过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实性,为之后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采用的常规操作。2011年,一位名叫杨先生的藏家,在南京某拍卖行看到一幅李可染的作品,但他本人并不确定其真伪。他决定把照片发给研究李可染专家的专家,并得到100%是真的回复。但实际上,这幅字画后来被发现是印刷品。
从人工到高科技产业化
中国古已有之,以至于书画市场被认为“水很深”。百度搜索“书画+造假”关键词获得724000个结果,可见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传统上的书画临摹、仿制、“雨夹雪”类装订等技巧已经十分成熟。而现代科技让这些手法更为高效且难以察觉。
鉴定与造假游戏
面对不断升级换代的手法,书画鉴定的挑战也日益增长。在2009年以后,由于印刷机器成本低廉和软件价格相对便宜,对抗此类情形越发棘手。此外,与之前不同的是,现在部分人将图像进行重新整合,就能“创作”出不同的作品,而非简单复制原版。
高端市场下的挑战
高端市场中,只有少数公司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手工艺品,其成本主要花费在购买或租借贵重原作上,因此复制数量极少。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面临来自低端市场中的竞争者,那里的产品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由于成本远低于高端市场,可以轻易地大量生产和销售,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环境。
试图破解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一些专家开始探索新的识别方法,如使用40至50倍放大镜查看墨滴细节,以及观察空白处是否存在异常墨迹。此外,还有人提出了利用特殊光源或者其他设备来帮助区分真伪。不过,无论如何,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以跟上这个迅速变化的话题,因为每一次提升都可能带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