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班克斯去年自毁画作而成的《垃圾箱中的爱》将在2月登陆德国进行展出。这样一件成交价不算高的作品,之所以到今天还会让全球艺术媒体关注,无非是其在拍卖现场中那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自毁行为。(班克斯的《气球女孩》在2018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2万英镑成交后,隐藏在内的碎纸机应时而动,将画作碎成条状。此举被认为是班克斯本人按下遥控开启碎纸机。)
作品“被毁”后,班克斯在个人社交账号中发文称“破坏的也是一种创造欲——毕加索”
虽然关于班克斯毁画的缘由以及他的动机,现在仍众说纷纭,但如果从毕加索当年对《格尔尼卡》的解释,或许能真正明白其“毁画”的用意。
在1937年4月26日,德国和意大利战机轰炸了巴斯克地区的格尔尼卡,这座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意大利飞机以一座桥为目标,而德国的秃鹰军团则用常规炸弹和燃烧弹袭击城镇,并用机枪扫射逃离城镇的居民。
被轰炸后的格尔尼卡,1937年
事后,毕加索以此事件进行创作出了那幅名作《格尔尼卡》。
在《格尔尼卡》名气扬名海外之时,一位德国官员来到毕加索位于巴黎市内的一座公寓问:“《格尔尼卡》是你画的杰作吗?”毕加索这么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年
毕加索这一回答方式极为特别,不仅陈述了作品背后的创伤,透露出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如、痛苦,以及的真正来源是在哪里,更阐述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其实真正的创造者只是时代本身,艺术家只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呈现,即作品真正的创造者。
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
而深究毕加索的这种回答方式,其实与班克斯去年“毁画”事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气球与少女》是一件怎样的艺术品?
先来看班克斯自行毁掉的《气球与少女》(《垃圾箱中的爱》毁前的作品名)是一件怎样的作品?
首先注意的是,去年苏富比拍卖会上被毁的《气球与少女》并不是《气球与少女》真正的原型。
2002年,在伦敦市内的一处墙壁上,班克斯以“涂鸦”的方式描绘了少女把手伸向心形气球的画面,但很快就被覆盖。这算是《气球与少女》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在2004年,在伦敦的泰晤士河边上,《气球与少女》的画像再次出现。只是与上次不同,在画作的右侧则多了一句话——there is always hope(永远都有希望)。事后,有相关研究者指出,这句“there is always hope”应该不是出自与班克斯之手,而是因这件作品产生感情的第三人写的。但该画在以后的流传中,这句话都随时伴随,仿佛成为了该画的主体思想。
之后,《气球与少女》在各地的传播,都结合上了该地的社会背景,演变成一首首独自编曲的“地域版本”。
例如,班克斯在2005年曾访问过巴勒斯坦,他便将《气球与少女》画在了以色列违反国际法而强行建造的隔离墙上。而该画所描绘的少女与气球的关系和伦敦的不同,气球不再是放飞而走,而是系在了少女的手臂上,带她逃离此处。
2013年,班克斯将在纽约市内进行了“班克斯在纽约”计划,以游击似的每天把1个作品投在街头。而在布鲁克林的墙上,他却只画了一个红色的心形气球,并没有少女。这迎来不少人在气球旁伸出手,摆出姿势拍照。
2014年,在帮助叙利亚难民的项目“#withSyria”中,班克斯将《气球与少女》中的少女改成了叙利亚的小孩,并将这件作品作为了该项目的“logo”。
而该作品公开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公众人物在SNS上传以红色气球为主题的作品,如c?罗讷尔多和比尔?盖茨的妻子梅琳达?盖茨等人,而贾斯汀?比伯手臂上刻着《气球与少女》的纹身更在当时成为一时话题。
是谁真正创作了被毁的《气球与少女》?
此后,《气球与少女》知名度大升,不仅成为了渴望和平与希望的象征,更在“英国人最喜欢的艺术作品”的评选中位列第一位。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也许正是因为它有这些持续的活动。而这也正是约瑟夫·博伊斯所提倡的“艺术能为社会能做什么?”
博伊斯长期实践的“社会艺术”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地的《气球与少女》其实不难看出,班克斯会根据场合的改变,对作品进行修改,以此去呈现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再结合班克斯一直只在街头进行创作的理念,因而可以认为,班克斯在苏富比拍场上的毁画行为其实是对如今的艺术只是被部分富裕阶层拥有,或成为金融商品进行买卖的现实进反抗。如按照毕加索对《格尔尼卡》的解释,那被毁的《气球与少女》的真正“创造者”也并非班克斯本人,而是如今的艺术市场。
而根据相关人士预测,《气球与少女》被毁后,其价格将会更高。对此,也出现了不少“班克斯是否被资本主义所俘虏”的指责。
但真的是这样吗?
对权威与体制的“挑衅”
其实在碎纸机事件前,班克斯在2018年英国皇家艺术院举行的“夏季展览”展览会上也自导自演了同类的事情。
英国皇家艺术院举行的“夏季展览”是该美术馆以“开放美术馆”为目的向社会募集1000多幅作品所举办的大型展览,其历史跨度不仅有250年,而且在英国国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去年6月,班克斯在Instagram更新状态时说,他隐藏真实身份,借用他人名,向有关主委会寄去了其新创作的《气球与少女》,这件作品他模仿了呼吁国民退出欧盟而的海报,将海报中的“vote to leave”(脱离逃票)改成了“vote to love”(爱投票)的字样。但遗憾的是该作品最终以落选收尾。
而美术馆这得知该作品后,一度陷于为难状态,主办方也再次进行了探讨,最终还是决定展出。
主办方也因此受到了质疑,但美术馆方还是对外宣称:“这是为了向普通市民提供接触知名艺术家作品的机会。”对此班克斯则表示:“英国艺术的最高权威推翻了过去的决定,我们好像习惯了把公共利益放在了威信之上。”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美术馆修改决定重新进行评选的行为和英国当时脱欧重新公投的事件如出一致。班克斯说:“在英国全民公投中确定英国脱离欧盟的2016年到今年已经过去2年,但仍未出台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因此英国议会处于混乱之中的时机。而再次举行脱欧公投(二次公投)是背叛了已经支持脱欧公投的国民的行为。”
因而,从班克斯给美术馆匿名寄作品的行为,以及其发表的一些言论来看,班克斯的创作始终在介入试图介入权威和体制,并从内部向更深的地方提出疑问。而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在拍卖过程中,销毁已成交的画作。或许,对班克斯来说,作品是其次;因作品带出的影响才是其在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