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舸美术馆工作的价值感与获得感要以优异的业绩来支撑

伴随着2021年成都双年展的开幕,成都市美术馆A、B 两馆在成都金牛区天府艺术公园正式开馆迎客,A馆总面积近4万平米、B馆总面积3.3万平米、合计超过20个专业展厅。不少业内人士感叹成都市美术馆拥有如此豪华硬件的同时,也不免心中泛起疑问:“这么大的空间,双年展结束了怎么办?”、“这得多少展品才撑得起?”

事实证明,成都市美术馆开馆运营至今展览节奏、不同类型的展览项目、各种公教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每个展览观众看到的只是光鲜亮丽的“台前”、而“幕后”则是事无巨细,加班加点工作更是每个美术馆人的日常,用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的话形容:“馆里每个人真的是用生命在工作”。

一个让人难忘的美术馆,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成都作为一个人口已超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这里除了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有着让其他城市艳羡的看展群体。每有开幕,你总会在成都市美术馆入口看到蜿蜒的、排队等待观展的观众。这样的场景在3月23日《目光所及——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开幕当日依旧如常。

“成都有很好的美术馆观众基础”,肖飞舸同时认为,从大的方面来看,源自这座城市良好的艺术氛围。在展览开幕前一日,我去美术馆拜访了肖飞舸,她在忙着协调开幕前最后的准备工作。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大到展览计划、公教活动、小到观众喜好,后勤保障、工作中时时需要面对的各种博弈,肖飞舸娓娓道来,面对压力和挑战,她说唯有拼尽全力。

Q&A
Q = 99 艺术
A = 肖飞舸

Q

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23日正式开幕,这种规模的展览涉及大量的前期准备,无数次的协调、沟通、保险运输等等,是非常浩繁的大工程,请先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概况?

“目光所及——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我们的筹备周期差不多将近10个月,当时是省文物局给我们推荐了这个展览,那个时候这个展已经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一站巡展,我们的专业人员去看了后认为展品本身质量很高,当时考虑到馆里展览排期需要提前一年,而且我们馆还没有展过关于西方经典艺术的通史类展览,随后我馆与对方开始沟通来成都落地这个展览。

“目光所及——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展览现场

做这个展览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我们馆有一个大的逻辑即重要展览要配合城市中的大事件,这个展览也是为了配合成都世园会的举办。通常美术馆会在元旦、国庆这样大的公众节日以及城市大事件发生的同期推出重要展览。其次,因为是巡展,所以展览里的展品每一站都会有一定的调整,落地成都美术馆需要重新策展,包括展品的组织、展览的切入口,立意、展品解读、展陈形式都不同。

讲解员cos齐白石为观众做导览

Q

成都现在人口已达2100多万,成都市民的观展热情非常高,据你观察,观众对于哪类展览比较热衷?

“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

有两种类型的展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类是西方经典艺术通识类,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方经典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有比较好的基础;一类是中国传统艺术大家的展览,像齐白石大展就很受欢迎,我相信如果做张大千大展也会很受欢迎。可能观众比较陌生的还是偏当代和偏理性的展览。比如年底我们要推出俄罗斯先锋主义大展,这种展览可能就是偏专业、偏研究型,普通观众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白云深处作神仙——齐白石精品研究展”观众打卡

观众对于展览的接受度包括对当代艺术的认知程度,除了上海、北京,接下来就是成都了。年轻人对于来美术馆打卡逛展热情很高,成都的看展氛围已经培养了观众很好的观展习惯,成都的艺术氛围很好,这里有很好的艺术家,民间有很好的专业机构,之前只是一直缺少一个专业的大型美术馆把这种氛围带动起来。

“光的诗——乔治·莫兰迪艺术展”展览现场

我作为一个业务馆长,比较矛盾的是一方面成都的观众基础不错,每做一个展都很受大家欢迎;但另一方面,你需要去把握平衡,不单是要让观众喜欢来美术馆,同时也要引领观众的审美,能让观众对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走的太快,观众会跟不上,不向前走又会流于平庸,失去美术馆该承担的职责。怎么选择展览,怎么解读展览非常重要。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B1展厅

Q

你提到的专业性展览和通识型展览,大众和专业人士都是美术馆的受众,在每年展览的计划中,如何平衡这二者间的关系?

我们会在每年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春节和元旦期间一定会推出一到两个观众喜欢的,能够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的展览。暑假档可能会针对一些年轻人喜欢的,稍微“往前走”的展览;春季4-6月定义为S艺术季,S艺术季可以做一些偏专业的,学术性的展览。去年我们馆做了“声音流变”这个展览,所有的展品都是跟声音有关的,非常受年轻观众欢迎。

“流变——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展”现场

Q

成都美术馆开馆之初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美术馆这么大的空间,后续能不能保证展览质量,展览频率,每年都要有好的展览呈现给观众压力大吗?

“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

压力很大,我是在一片质疑声中接手成都美术馆的。成都双年展更多是依靠吕澎、范迪安这些艺术前辈们的努力。我们一直是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双年展之后就主要靠美术馆自己的学术团队来策划展览,现在60%-70%的展览是馆内策展人负责。虽然肩上的压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通过两年多的时间证明我馆自身团队是具备策展能力的,为观众呈现高质量的展览问题不大,但同时我也看到馆里每一个员工都是为此全情投入地在工作。

观众在美术馆展厅现场临摹原作

目前我馆基本上是一个大型美术馆合理运营的人员编制,下设10个部门,毕竟美术馆有这么大的展出空间,学术策展、典藏研究,展览展陈,公共教育、宣传推广,以及信息化服务、后勤保障,是一个相对完整而庞大的构架。我馆目前实行策展人制,但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只有学术策展部的同事,典藏部也要参与,展陈展示部甚至是宣传公教部门,只要有学术背景都参与策展,策展人是我们馆开展各项工作的核心。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捐赠作品之一 《野蛮生长》JUJUWANG

Q

提到馆藏研究,每个馆都会有针对性的特色馆藏,成都美术馆是一个较新的美术馆,这部分未来会有什么计划?

收藏是我馆的弱项,我们没有专项经费,美术馆毕竟很新,缺乏收藏基础,目前不到2000件馆内收藏。现在我们尽量以展代藏,给艺术家做展览会有一些纳入馆藏,同时包括每届双年展会有一些艺术家作品捐赠。收藏方向更多是要与四川有一定的关联,我们会更多地往前看,看看能做什么?我们希望更多地跟观众、跟本土有关、逐步建立不同别馆的特色收藏。

美术馆之夜艺术集市

Q

每年重要的节庆时,美术馆会做一些比较特殊的项目,例如“美术馆之夜”,这些更接地气的活动,从反馈和实际达到的效果来看如何?

观众们在美术馆湖边放河灯

这些活动太重要了,首先,我们是一个城市美术馆,一个城市美术馆一定是为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公众去服务的,当然我们也有推进艺术的责任。所以不仅仅是需要给公众以美育,还要跟公众发生深刻的链接。这种链接一方面是美术馆的责任,对公众进行美育,一方面也是美术馆的生存之道。怎么评价一个美术馆做的好不好?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观众对美术馆的展览有多喜欢,观众黏性和链接度高不高;其次,必须承认公众对美的认知、对艺术的认知一定与作为专业人员的认知是有距离的,怎样去拉近这个距离,展览是一个很有限的载体,我一直在提一个概念:“释展”,做一个展览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让艺术家得到作品展示?艺术家展示展品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得到专业圈子的认可?这些可能只是一部分目的,艺术家一定希望更多的观众理解他的艺术。

美术馆之夜研学手册活动

我们的展览必须要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如何解读展览就变得非常重要,不仅是解读展品,而是要解读展览,从展品的选择到展览的切入点都要告诉观众。怎么组织展品也很重要,还有就是展览的文字有没有可读性。经常有一些展览的介绍文字特别的“高级”,好像生怕观众看懂了,其实没有必要。美术馆做的展览就是要让观众看得懂,所以语言很重要,观众要可读。另外展陈方式本身也是一种传递,这又涉及到一个分寸感的问题,怎么让展陈不抢作品,让观众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作品,理解这个展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儿童青少年公教活动

以前大型公立美术馆没有现在这么活跃,更加重视的是向专业圈层、学术圈的纵深发展,除此以外,美术馆还应更加注重向公众横向纵深的发掘。比如做一个齐白石大展,可不可以请专家把他的人生去解读一下,甚至考虑展览结束的时候,请文学大家跟观众分享一下齐白石的诗到底好不好,齐白石生活的时代,文学发展是怎样的状况?可能观众就能更好地去理解艺术家,也会产生更多和作品之间的感性认知。展览是一个感性产品,我和策展人一直在强调的是,观众如果只需要理性认知,展厅里的作品可能没有网上的高清图片清晰,如果只需要学习信息,上网看美术史就够了,观众要到现场就是因为现场的氛围从感性上更能打动人,观众对一个展览真正深刻的体验是感性和理性叠加的,这是释展的另一个方面。

艺术“临”距离活动现场

另外你所提到的,诸如美术馆之夜这样的公教活动等等,我们馆的理念是深入浅出,尽量把一个美的思想、对艺术的认知用比较浅显的方式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喜爱。一个美术馆除了提供美的欣赏以外,还有就是美的生活方式,美是润物细无声的,是陶冶式的。美术馆不需要观众从中学到什么,他目之所及美的东西对他就是一种陶冶,一个展览对于每个观众的获得感、获得的内容都是不同层面的,小朋友可能从感性上知道什么叫美就够了,心智成熟一点或者是知识量多一点的观众会调动他的理性和感性一起去理解,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智性上的获得,观众层面不一样,所以会提供不同程度的“文化产品”让所有观众有获得感。

“流变——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展”开幕表演

Q

不少省级的公立美术馆对于成都政府的支持力度,对于前卫艺术形式的包容,都心生艳羡,你怎么看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

我认为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刚才我们聊到成都的艺术“底子”好,这个好也包括政府的观念和态度。第一次成都双年展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外界都看到了。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又与成都这座城市有很强的相关性,包括同期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平行展。我经常感叹双年展对于城市的获益要多过对于美术馆的获益,会反向促进政府愿意将相对更多的资源向美术馆倾斜。

美术馆志愿者接待成都大运会运动员

Q

公立美术馆虽然没有民营美术馆生死存亡的担忧,但在保证展览持续性的基础上兼顾展览的高水准,如何面对两者的挑战?

四个字,拼尽全力。成都市美术馆起点很好,成都双年展又完全是一个专业化的工作逻辑,政府也看到了效果。其次,成都政府也比较开明,尊重艺术的专业性。第三,是很多专家对我们的爱护,专家帮助美术馆保持专业化的工作逻辑。就我个人而言,我尽量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美术馆行业的发展趋势,保证客观的判断,做好该做的事情,每个展览都全力以赴就可以了。当大家看到你在坚持和努力时,都会给与你正向的帮助。美术馆事业在当下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向好的,社会各个层面对公立美术馆应该在社会和行业中扮演的角色有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政府层面也越来越重视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23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Q

公立美术馆运营资金来自政府拨款,未来有没有可能做一些能盈利的项目来作为经费的补充?

会,成博等一些兄弟单位已经开始在试行了,我们馆未来也不排除尝试的可能性,现在暂时没有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对于我馆而言,观众还处在培养期。美术馆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观众,我一直觉得强求美术馆以盈利为目的是不对的,当然我们可以有一些自我造血的功能,成都市美术馆现在有文创产品的开发衍生,这部分会有一些资金的补充。自我造血可以反哺到好的展览项目里来,会促使美术馆更良性的发展。

Q

我们回到这次大展《目光所及》,有哪些是你想为观众推荐的看点?

“目光所及——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展览现场

这次是一个美术史通识展,从文艺复兴一直到安迪·沃霍尔,基本上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呈现,我比较喜欢的是设计成海报的克里姆特那件,他的作品很少来中国展出,此外还有安格尔的作品,希望大家来观展时可以关注一下这些肖像作品背后的故事。我写的展览前言里提到,所有的艺术史都是由艺术家和作品背后的人构成的,这些面孔都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面貌,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特征,但你会发现背后的人性始终没有变。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