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与卢钧陶瓷工艺的双重舞曲

在陶瓷制备的工艺流程中,“炉钧”和“卢钧”这两个名词常被人们所混淆,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概念。今天,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者。

“炉钧”是一种仿宋钧的艺术品,它们是在专门设计的炉型窑中通过还原工艺手段烧制而成,因此称为“炉钧”。这种类型起源于清朝初期雍正至乾隆年间,这一时期分为二次烧成,其制作过程与传统宋代类似,但有所区别。在高温下进行素烧,以确保胎质坚固,然后再低温釉烧来呈现出各种颜色。据《南窑笔记》记载:“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从古代作品中可以发现这一特征。雍正年间的炉钧以其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幅度大、倾向于红色的特性著称,而乾隆年间则是青白相间、釉曲流淌幅度小、倾向于青色的风格。这类陶瓷以特殊的窑变风格闻名,是一种颜色釉,并且多采用紫砂类土质作为胎体,以日用品壶具等形式呈现。

另一方面,“卢钧”则是较成功的一种仿宋式作品,它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由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小窑、高温还原技术进行烧制,因使用了“炉型窑”,因此又被称作“卢炳”。最著名的是由第二代传人卢广东创造的一系列精美作品,如折沿盘、乳铜罐以及青绿挂红的小桃子。这些作品曾经因其真实程度而被误认为是古代宋代产物,有时甚至被收藏家花费巨资购买,如开封市集中的群古斋对其中的一件桃子付出了重金400块大洋。

尽管名字相同,“炉钧行业”的发展和“卢行业”的演化各自具有独特的情趣和价值。在生产地看来前者属于景德镇南方窑系,而后者属于北方盏耳洞窑系;年代上前者盛行于雍乾时代,而后者的兴衰则落在了光绪期间;在技艺上前者采用的是高温素燥低温釉烤法,同时融合了青花粉彩技法。而后者的制作方法则恰恰相反,即先进行低温素燥,再经过高温釉烤,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标准化的大唐式塑料工艺。此外,在造型上前者的产品偏好功能性,比如壶具碗器等,而后者的产品更注重审美效果,如乳铜罐鼓铜洗夹板等。最后,在釉色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前者趋向均匀规律可循;而后者的波浪状特殊审美更加显眼。

总结来说,无论是“鲁克纳”的探索还是"Lucifer" 的继承,都对我们理解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两种不同的工艺,不仅展示了不同时间背景下的文化精神,更是我们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面貌的一个窗口。(木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