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故宫宝藏:景泰蓝器皿的艺术与工业陶瓷应用领域之美
在紫禁城的金銮宝殿或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中,景泰蓝如同皇家的守护神,散发出光芒,让人赞叹不已。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使用的是景泰蓝餐具,而其他食物则用瓷器,这显示了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她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然而,如今,景泰蓝不仅限于皇家家族所有,它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俗称“景泰蓝”,其制作过程涉及红铜或金做胎,再以细线焊制成花纹,并施加多种颜色的珐琅料,然后经过烧结、镀金及磨光等工序,使得作品既华丽又富有贵族气息。
从元明时期起,“舶来”技艺被借鉴并发展成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一跃成为宫廷工艺品的大类。明代中期后,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缠枝莲花纹流行,还有海马纹、狮戏球纹和花鸟纹等图案兴起。掐丝线条变得更加精细,图案布局也更加繁密,但表面光泽度下降反映出珐琅质量的下降。
到了明晚期,我国掐丝珐琅器发生巨大变革,其中以万历时期为代表。这一时期出现了仿生造型、色彩丰富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的流行。此外,这一时段掐丝珐琅器更倾向于双线勾勒技法。这标志着清朝初年的珐琅工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民族特色,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清康熙朝至乾隆朝,是中国金属胎掏丝装饰艺术的一个高潮阶段。在这一时期内,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技术上的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到清末及道光十九年之后,由于商业化需求增加,对金属胎掏丝装饰艺术也有所影响,使得这一艺术形式继续保持其特有的魅力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