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现在如今,景泰蓝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拥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掁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琼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
明宣德时期的是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宣德时期的掏筋珠子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目前所见掏筋珠子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目前所见抱盘玉壶春瓶中的时代款识最晚者即出自清代,而抱盘玉壶春瓶中的年龄则要远远超过了这个时间段,这种现象说明了清代对古典艺术作品尤其重视,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大量收藏和仿刻。
从元至清末,我国共历经五个朝代,其中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阶段。在这期间,由于多次战争以及内忧外患,本土陶瓷产业遭受严重破坏,但仍旧保持着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情形。这其中,以元代作为起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成为本土特色的工艺体系。而到了明清两代,这种工艺更是在政治保护下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使得这种工艺不仅在国内流行,也开始向世界输出,从而影响了全球陶瓷艺术界的一些风格。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批作品,不仅展示了一系列不同朝代不同的技法,更体现出了这一地区独特的人文气息,它们通过跨越千年的岁月,与时间同行,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场穿越历史长河的手语,一场对于过去但又超越现代审美标准的手势,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厚重与文化深邃,让人沉醉不已。在这里,你不仅能欣赏到那些宏伟壮丽的大理石建筑,还能感受到那些细腻温暖的小巧日用品之间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那是一个关于创造力的永恒追求,那是一个关于人类智慧永恒存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