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中国的景德镇成为了瓷器艺术的殿堂。这里,是一段关于一件瓷器诞生故事的序章。从勘察到开采,从制备到烧造,每一步都承载着匠人对精湛手工艺执着与坚持的心。
首先,要找到那块宝贵的地球——瓷土。这需要深入山地,寻找矿脉。在火焰和水流的帮助下,石质裂缝开辟出通道,让矿石暴露出来。接着,用力挑选、砸碎大块瓷石,使其适合碓轮上的轧打过程。
接下来,在水流之力下,将粉碎后的瓷石浸泡在淘洗池中,去除粗渣,只留下纯净的泥浆。经过几天细心淘洗,这泥浆终于变成了稠化浓缩的完美状态。
接下来的步骤是将这泥浆放入模匣中,再通过隔泥线取走多余部分,就形成了像土砖一样的手感强劲的小型陶坯。这便是景德镇特有的“白不”或“不子”,是制瓷原料的一种粗加工传统工艺。
安徽祁门县同样也有优质白不出售,它们被运送至景德镇,以现金交易或赊账方式供应给制作者。此举极大地促进了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釉灰则来源于乐平地区生产的一种青白色和凤尾草混合堆叠后再经火烧炼出的产品。当这些灰尘被用水调配并加入陶坯内,就形成了不同品种和规格所需用的釉汁。
最后,在御窑厂严格验收合格的小型陶坯之后,它们才会被装填进柴窑进行空烧,即所谓“镀匣”。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这些小型陶坯才能变得结实耐用,为最终制作出精致绝美的大作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