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从稀缺至贵,走向“大师”之路的艺术品质探究
记者孙一良深入报道,顾景舟先生的一件紫砂壶在拍卖会上成交高达1232万元,这让市场上的几十万、几百万的“大师作品”变得如同珍珠般难以觅得。改革开放前的时代,一把普通的紫砂壶只需数毛钱,便能成为每个家庭必备之物,如今,却被炒作至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关于紫砂壶市场出现的“高烧现象”,业界有声音担忧是否存在泡沫,并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能够实现紫砂壶产业的规模化量产,以避免行业中的虚火过盛?
80岁高龄的徐汉棠老人,是著名艺人顾景舟先生的第一位弟子,他创作出的作品,如今也成为了千金难求。在今年1月,徐汉棠经典作品“四世同堂”以80.64万元成交。而6月,徐汉棠与韩天衡合作创作的一件“秦权壶”,更是拍出86.25万元惊人的价格。面对当下的市场热潮,徐汉棠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有些收藏家缺乏真正鉴赏力,他们追求的是普遍认可而非个人感受;追求昂贵而非精美;追求时尚而非独特。人们通过耳朵欣赏视觉艺术,从而导致仿造伪造恶劣趋势蔓延。”
10月22日,在第二届北京紫砂艺术节上,参与者们关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真正的大师级别的紫砂壶不仅实用且具有丰富的人文艺术价值,它们符合高品质、高价位市场规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江苏宜兴是唯一提供原料的地方,以其山水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太湖流域,为其独特的地形和土质赋予了优越性。这使得宜兴不仅拥有传统陶文化,还融合了茶文化、诗词书法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其产品具有独特实用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对于宜兴应否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史俊棠坚定地否决。他认为:“虽然我们目前并不需要强调大规模生产,但重点应该放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如果大量增加产量就会降低品质,同时容易引发仿冒商品泛滥。”
那么为什么宜兴紫砂壶能够升值?史俊棠解释说,“关键在于它们极度稀少。大师只有十几人,而工艺技术人才数量有限。当一个大师花费20年以上时间培养出来一件作品,这样的供给极度有限,与巨大的投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由于其独有的材料来源和深厚传统,加上走向“大师”的道路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大规模生产或许会影响整个行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