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现代都市的喧嚣中,追求完美和专注的精神日渐稀少。机器化生产成为了流行趋势,制造出看似完美无瑕但内心空洞的物品。然而,在中国古代的手工艺中,景德镇的瓷艺技术却以其独特之处被后世所推崇,不依赖于现代科技,只凭一颗对瓷器执着的心,用七十二道精湛工序将瓷器打磨至极致。
景德镇制瓷首先需要探寻最佳的矿石资源,而这些矿石蕴藏在深山之中。通过烧热并浇水来开采,这种方法利用了石质膨胀和收缩现象,从而使得矿石出现裂缝,便于挖掘。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人力挑担,因此每次都是一场艰难的考验。
到了水碓棚,那里的勤杂工们用铁锤将大块矿石砸成拳头大小,以备使用。而最关键的一步是淘洗,这个过程需要几天时间,将泥土中的粗渣弃去,让沉淀后的泥浆变得更加纯净。这就是如何从原始材料提取出用于制作陶瓷所需的原料。
接下来,将澄清后的泥浆放置阴凉数日,使其凝固,然后再经过模匣加工,即可得到类似土砖状的“白不”或“不子”。这便是制瓷原料的一种初级处理方式。
除了地面上的资源,还有安徽祁门县提供了高质量的地面白色陶土——“白不”,由船运到景德镇出售,有专门店铺负责储存和销售这一重要原材料。
釉灰则来自乐平地区青白色的青岩与凤尾草混合燃烧后提取出的灰尘。当加水调配成适合不同产品规格和需求时,就形成了各种釉汁。在烹饪这片土地上,釉灰成了给陶器增添光泽、保护其耐用的秘密武器。
最后,在烧造之前,每个塑形的小坯都要装入匣钵里,以确保胎质洁净且不会破损。制作匣钵只需简单晒干即可,再经过一次空火焚烧,即为“镀匣”环节,此时才真正达到坚固耐用的标准。此法已被御窑厂认可,并作为送往贡礼用的最高标准之一。
此外,对待每一步工作,无论是敲碎材料、搅拌浆糊还是过滤细末,都充满了一份细腻与耐心,因为只有这样,一件作品才能体现出那份集千辛万苦于一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