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四大经典壶型的烧成工艺仿佛有生命般流淌在每一滴泥土中

它们是通过精心挑选的陶坯、严格控制的窑火以及历代工匠们智慧传承而来的独特艺术品。

在紫砂发展历史中,烧成用的窑炉和燃料几经变化。最早使用且使用时间最长的是龙窑。羊角山紫砂古窑就是一条宽1米左右长10余米的龙窑。龙窑所用的燃料是茅草、松柴。一直到1957年,龙窑才被倒焰窑代替。倒焰窑的燃料是烟煤。1973年,用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取代了倒焰窑。目前宜兴烧造紫砂器的还有从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引进的棱式窑,燃料为液化气,还有国内生产的电炉。

作品:岁寒三友

紫泥制成的产品,烧成温度在1150~1180度,红泥的烧成温度为1100度,绿泥耐火度比紫泥略高。这也意味着紫砂泥料必须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因为其含量较高。如果不小心放入还原气氛,即使再次试图二次处理,也会因为分解过程中的气体无法逸出而导致鼓泡或破裂,从而成为废品。

古代的人们无法自动控制厨房温暖全凭经验操作,每一次都需要观察火光与坯件颜色变化来调整加减风力,这种难度很大。而《阳羡茗壶系》曾这样形容:“过火则老,不美观;欠火则稚,不佳。”《阳羡砂壶图考》则总结了“火候沿革”,认为配土与炊物并皆佳妙,是上乘之作,而缺一不可。

鉴别是否合适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以手指沾点水,在壶身表面上,如果水滴很快被吸收,那么这把壶可能未达到最佳状态;如果用轻触产生“闷声”,那么说明此时已接近理想状态。而过于高温,则会出现金属光泽或微小气泡迹象。

此外,当初创时期,将做好的泥坯搭附粗陶器内部进行烘烤,以至于容易沾染缸坛釉灰挥发物(飞釉),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才开始将其装入封闭匣缽中进行烘烤。在那之后,再无飞釉痕迹,就可断定为明朝制作。此法如同周高起所言:“乃以陶瓮度五六器,其内封闭不隙始鲜欠裂射油之患。”

因此,无论是在选择材料还是掌握技术,或是在技艺传承上,都能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情感,如同对待生命一般珍惜,它们让我们能够领略到更多关于人文关怀与艺术追求之间深厚联系的一面。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大经典壶型,它们就像是活生生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过去相遇,为未来注入新的血液与灵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