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宋汝窑艺术陶瓷的制作过程英文展三十

[日期:2023-03-15]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和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却将之看成是产烧自两个不同窑口的作品。透过刻题於故瓷8284底部的御制诗,得知清高宗乾隆皇帝以为该件作品为官窑。清高宗乾隆皇帝诗中所指出的「官窑」,以今日的常识来理解,范围或涵盖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等,亦即官方御用瓷器的统称。而在故瓷9827的御制诗中,他又能以绝佳的陶瓷涵养,直接指出这是一件汝窑瓷器。之所以出现此种差异,可能与乾隆皇帝和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具备的文物识别能力有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十八世纪清宫对汝窯的一些认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或者因如此,在《活计清档》中虽然有提到雍正时期收藏了三十一件汝渤场制造的大理石漆箱中的汝渤场产品,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对这些产品进行了系统性的鉴赏与分类。此外,即使在国立故宫博物院现存二十一件深蓝色的碧波纹方盒中,有十三份底部署有“本宫亲笔”、“至尊金印”等标记,其中只有两份明确表述其来源是“非军器”。因此,对于这些晚唐至南朝期间由安史之乱后产生的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如开元白地、五代民间工艺品,以及之后发展起来的事实上的新文化现象,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遗留给我们今天的心灵财富。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不同的时间段人们对于同一种类型陶器如李白所著《长恨歌》中的“碧玉盏”的描述以及他们对于这种陶器颜色的偏好也会随着时代而改变。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无法准确区分不同年代或地区生产的地球材料和装饰技巧。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例证,从而揭示了一种文化交流与流动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这样的研究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形容自然界,并最终塑造我们的视觉感受。

总结来说,这个过程涉及一个关于定义与认同的问题,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构建其身份认同,并且一直持续到现代社会。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背景下,每一次尝试去定义什么是真正属于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区的手工艺品,都充满挑战,因为它们既具有地域性的独特性,又被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播所影响,不断演变着它们自身独有的风格和意义。(余佩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