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龙窑紫砂壶的特点明代成型工艺之美

我曾经听闻过一段关于宜兴龙窑的传说,那是一种独特的陶艺工艺,以其独特的烧制方式和美丽的形状而闻名。龙窑得名于其外观,仿佛活生生的龙在山坡上蜿蜒。这些窑洞通常倾斜,长约30到70米,高度大约为12米,倾角介于8到20度之间,它们分为三个部分:窑头、窑床和窑尾。在穹顶上,每隔1.3米开设着燃料的小孔,这些孔被称作“鳞眼洞”,数量达到50多个。内部用土砖砌成拱形结构,而燃烧室除了有单独的火膛以外,其余部分都位于通道内。龙窑的尾端有一段没有烟囱,只有一个出烟坑,有一堵挡火墙和烟火弄。

以松柴为燃料,因为它发热量高、火焰长且灰粉质少,一般生产周期仅需四天左右。整个烧制过程依赖于熟练技巧,用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变化情况来决定。当预热阶段结束后,将第一对燃烧孔掘开,由两位烧制工人站在背部两侧,将燃料投入进去。一开始先烧坯体上部,当坯体变成桃红色时,再打开第二对燃烧孔继续燎灸坯体下部,以此类推逐渐向上燎灸至全程结束。

由于只凭经验判断火色,所以双方工作人员要不断交换意见以保证温度均匀并同时燎灸所有产品。在完成后的燃烧孔中仍然用泥垛封闭,并涂抹粘土覆盖封闭,以便进行下一次操作直至整个过程完成冷却后再取出作品。

据考古资料显示,从唐代起,就有宜兴涧众龙窑;宋代则出现了羊山龙窑;以及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也有类似的龍爐。此外明清时期还有欧洲龍爐,以及云南建水、新四川荣昌、广东石湾等地也使用过龍爐。而紫砂壶更是在北宋中期才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制作,这时候Dragon kiln 高大约1米左右,最长可达50余米,但因气氛重无钵,因此产出的紫砂壶常呈现紫红色且可能出现裂痕。

到了明清时代,更是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制作陶瓷,其中专门用于制作紫砂壶的Dragon kiln 更加高大,上面还设有三四个入口,较日常用的陶器更加高大,大约2.6到2.8米。这时候紫砂壶不再直接装入缸瓮内,而是将其放在瓦缶中,使得艺术家能够更自由地设计和创造新的形式。

对于材料选择来说,也非常讲究,用的是松枝或硬柴作为燃料,在1200摄氏度左右进行处理。而通过青龙山北麓群窑古陶片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日用陶品已经具有良好的炉结程度。但由于使用茅柴导致升温缓慢,加之一些坡度较平坦的情况,都会导致产生弱还原气氛影响最终产品颜色的形成。

总结来说,Dragon kiln 的整个人工流程可以分为预热、中间煅烤及最后冷却三个阶段。在预热期间主要使用煤炭加热,而在煅烤阶段则是通过最高点投入松柴或其他材料。不过自1958年之后,便开始采用块煤作为主要能源,并试验性地尝试发生炉煤气以节省资源并改善工作环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