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简称“海派”,是近代中国画坛上崛起的一个风格流派。它代表了一批力图摆脱旧格、冲破传统蕃篱的海上画人,借鉴吸收西方美术人文艺术,标新立异,开拓了海派新画风。
海上画派诞生于19世纪中后叶,那时,上海即是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方文明的交融点。鸦片战争后,由于“五口通商”,上海成为国内最大的通商口岸,人称“十里洋场”。于是,全国各地画坛高手纷纷云集沪上,形成了一股艺术潮流。
先驱性代表人物为“一赵”(赵之谦)、“二熊”(朱熊、张熊)、“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四大家”(任伯年、蒲作英、虚谷、吴昌硕),还有胡公寿、吴友如、吴庆云等,他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艺术,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100多年来,这一潮流经久不衰,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没有固定的风格,但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如程十发所说:“海派无派”。
海派绘事阵容庞大,是实力雄厚的一支队伍,有萍花书画会飞丹阁书画会等研究中国传统书写美术团体,以及蜜蜂畫社和中國畫會等组织。
包容性强,不仅限于上海籍,也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如徐悲鸿和黄山寿等。
市场流通性强,从创始至今,大多数老一辈和一些青年名家的作品都在市场上的交易量很大,如陶冷月和张大千的作品曾被认为价值连城。
拍卖场上的亮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公司为主导,当代重要国粹——尤其是古典水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为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