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紫砂最顶级的泥料仿佛有生命般地诉说着烧成工艺的秘密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烧成工艺是紫砂艺术的精髓。从古至今,这项技术经历了多次变迁。在早期,人们使用龙窑,将干燥透彻的紫砂陶坯置于其中,在氧化气氛中进行高温烧制。这一过程需要细心与耐心,因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改进了窑炉和燃料。在1957年之前,人们依旧使用龙窑,这里的燃料主要是茅草和松柴。然而,当倒焰窑取代了龙窑时,燃料转变为烟煤。此后,又有隧道窑出现,它使用重油作为燃料,并且在1973年成为主流。

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棱式窑和电炉被用于制作紫砂器材。这些建筑物采用液化气作为能源,而国内生产的大型电炉则提供了一种更加现代化、精确控制温度的手段。

作品《岁寒三友》中的紫泥制品,其烧成温度需达到1150至1180度,而红泥则需要1100度左右。绿泥因其较好的耐火性能,其要求稍高一些。而由于紫砂泥料含有的氧化铁量很高,因此必须在氧化环境下进行烧造。如果不小心将其置于还原环境下,即使再加热也难以避免产生裂纹或鼓泡,从而导致废品。

古人对于这门技艺极具尊敬,他们通过目光观察并根据火焰与陶坯颜色的变化来调整燃料与空气流量,以延长或缩短烧制时间。这是一项极其困难但又充满智慧的事业,如同《阳羡茗壶系》所言:“过火则老,不美观;欠火则稚,不佳。”

《阳羡砂壶图考》进一步阐述了“火候沿革”,指出配土、造工及窑火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它们相得益彰才能创作出上乘之作。明代到清初之间,由于配土与窑火之间协调良好,使得产品呈现出微透明且色泽可爱。而到了雍乾时期,此点略逊一筹,与前辈相比更显不足。此后嘉、道时期虽然坚结之致未如清初,但壶色温润已优于前者;至咸同时期,则可能带有一丝沙土气息,因为若没有足够强烈的地球力量去融解这些材料,便无法释放完美无瑕的一面。

鉴别一个紫砂壶是否经过恰当程度的烘焙,可以采取一种简单方法:用手指沾水试探性地触碰壶身表面,如果水滴迅速吸收,那么该壶可能太弱;反之,如果水滴缓慢吸收,则说明此壶烘焙适宜。不过如果发现金属光泽或微小气泡,那么便知此壶烘焙过度,或许破裂即将发生。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那些飞釉点,即浸染缸坛釉物挥发物(油泪)的痕迹。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痕迹,就能够断定此器乃是明朝万历年间之后所产。此外,还有专家提到,用封闭匣缽中的方式来防止这种问题,同时提高整体质量。此法由李茂林等人倡导,是现代对传统技艺的一种回归,也标志着一种新的时代开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