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龙窑的特点紫砂之家探索紫砂最顶级泥料的珍品

我曾经深入探索宜兴龙窑的奥秘,发现它是一处充满古代工匠智慧的地方,以其独特的形状如同传说中的龙而得名。这些龙窑依山势倾斜,用砖砌成直焰式筒形隧道,一般长度在30到70米之间,顶端高度约12米,倾斜角度介于8到20度不等。它们分为三个部分:窑头、窑床和窑尾。在穹状脊上,每隔1.3米开有燃料的小洞,这些小洞被称为“鳞眼洞”,数量约50多个。窑内部采用土砖构建成拱形结构。燃烧室除了位于窑头的单独火膛外,其余部分均在通道内进行。

用松柴作为燃料,它们能够产生高温、长火焰且灰粉质少。这使得生产周期通常仅需4天左右。不过,这种烧制技术对工人来说极为劳累,全凭他们熟练技巧来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变化情况决定操作步骤。

宜兴龙窑的优缺点也值得一提。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符合火焰自然上升原理,因此造价相对较低,并且能充分利用余热。但是,由于需要攀登陡峭的地形,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

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从唐代至清末,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龙窑存在,如浙江的龙泉、广东的潮安、广西的西村以及福建和德化等地。此外,在明清时期,有更多地方开始使用这种烧制技术,如云南建水、四川荣昌和广东石湾等地。

紫砂壶最初是在北宋中期由宜兴地区使用龙窑烧制。这时龍爐長約50余米、高約1米左右,因為無钵而呈现出原始气氛,不易控制温度,使得产品断面呈紫红色,有时会出现火疵现象,比如蠡墅羊角山紫砂古遗址出土的一些紫砂壶类器物。

到了明清时代,普通陶瓷品种基本采用了这种技术,而专门用于制作紫砂壶则要求更高标准。不仅如此,当时还发生了一次重要变革——李茂林在万历年间独立创造了瓦缸,将泥料囊闭入陶穴,从此改善了紫砂壶制作工艺。此后,燒製過程更加精细,被视為對現今紫砂藝術開創性的貢獻之一。

当年的青瓷和日用陶器通过这样的燒製过程,其吸水率达到3.54%,气孔率达8.5%,体积比重2.4,可见当时已具有一定的烧结程度。而最终产品呈现出的缸片颜色多为灰黑色,上釉颜色常见星蟹甲青或鳖裙等弱还原气氛,也可推断出当时可能因燃料或坡度原因导致这一结果。此外,由于预热阶段采用的煤炭,以及随后的主要燃料松柴或者块煤,此方法节省了大量资源,同时改善了工作条件。

总之,我认为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现代艺术尤其是紫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从过去到现在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与努力,不断追求完美无瑕的事实。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