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工业陶瓷制品特展探秘工艺与美学三十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与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但清高宗乾隆皇帝将其视作来自不同窑口的产物。这可以从他在故瓷8284底部御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中得知,他认为这是一件官窑制作的陶器。由此可见,官窑这一概念在当时可能涵盖了北宋和南宋各朝廷官方使用的陶器,以及郊外官庙内用的陶器。在故瓷9827上,他直接指出了这是由汝州制造的一件青白色陶器。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乾隆皇帝及其宫廷对文物鉴赏有着深厚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汝州陶器辨识标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

或许正因如此,在《活计清档》中描述了一次十八世纪初期的一个事件,那里记录了三十一件来自于汝州的青白色陶器被收藏在一个洋漆箱内。但由于这个事例不能直接与乾隆时期宫廷对于这些艺术品认识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即便是在那个时代,对于如何正确鉴别和评价这些艺术品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例如,在国立故宫博物院里,有二十一件来自同一时间段的大理石制品,其中十三份底部都有清高宗乾隆皇帝亲笔题写诗句,但只有两首具体提到了“汝”字,其余则以“官”字来代替。这揭示了尽管人们对于如何描述这些艺术品有一定的共识,但关于它们真正来源以及它们应该如何被称呼,却仍然存在争议。

回顾明代及之前其他文本,我们发现每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汝”字所代表的事物看法都是不同的。例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土脉滋润’”,而高濂则认为:“‘颜如卵白’”。尽管他们都专注于釉色的细腻度和开片的情况,但是曹昭眼中的淡青色与高濂笔下的卵白色之间还是存在差别。而当乾隆皇帝题写诗句时,即使他的诗谈到了柴窑与咏美之情,他实际上却描绘的是钧窑,而非真的咏美之实。当我们面对真实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误解和混淆,这些问题一直持续至20世纪初,当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举办期间,一位策展人大卫·戴维爵士重新翻阅古籍文献,以尝试厘清那些记载,并最终通过考古工作不断累积的地下文物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汝”的了解更加明晰。(余佩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