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产权交易所即将明确政策的前夕,相关文件也将陆续出台,为中国文化产权金融化实验提供具体执行依据。"文交所"经历了从扶持到监管的过程,这不是单纯的交易所违规,而是艺术市场各种问题集中爆发,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步伐中积累的问题在艺术市场的一次集中体现。
政府监管政策严厉,但面对机遇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监管层、执行层都处于尴尬境地,大多数讨论偏向理论化。然而,有许多文交所仍在尝试并承受批评。《证券日报》艺术与投资周刊联合北京德美艺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文交所”当前政策转向邀请业内人士展开讨论。
孟海东(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认为:“靠政策优惠并非长远之计。”国家对于文交所整顿是一个典型举措,白庚延作品通过文交所交易后价格达到上亿元,这个发展速度是不理性、不切实际的,其结果必然引起文化产业市场混乱,政府必然进行干预。
文交所事件引发了政府思考,即无固定借鉴模式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单靠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并不足以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是简单地奖励和制裁。接下来,将针对更多的问题出台管理制度,如艺术品评估体系、保险体系、经纪人资质认定等等。
此外,将协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关系,比重也是一个重要改革趋势。一方面,对拍卖行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全球第一位置;另一方面,对基础制度和一级市场不完善情况下的二级市场存在假拍、虚估等问题表示关注,并成立画廊协会,以健全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认为:“国家介入利于收藏观形成。”国家重视对文化产业是个好事,大量资金进入有利于行业繁荣。在当代艺术领域,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现在国家介入会促进行业繁荣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从而推动创作更大范围内繁荣。此外,也有利于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进入中国,使得国人真正收藏观形成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