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宜兴紫砂壶的成型工艺,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用心呵护每一次烧造。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烧成工艺是紫砂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使用龙窑到后来的倒焰窑,再到现在使用棱式窑和电炉,每一步都是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一次尝试。烧成温度对于不同类型的泥料有着严格要求,紫泥需要在1150~1180度之间,而红泥则在1100度左右,这些精确控制不仅考验了古人的智慧,也展示了现代科技对传统艺术深刻影响。
古代匠人通过目光观察、火焰变化来调整燃料与空气流量,这种手工操作既精细又充满挑战。《阳羡茗壶系》提醒我们:“过火则老,不美观;欠火则稚,不美观。”因此,掌握“火候”成为紫砂艺术家的关键技能之一。
鉴别烧成温度是否恰当,可以简单地用水滴法,即将水滴涂于壶身表面。如果水滴被吸收得很快,那么这把壶可能未达到最佳状态。而如果轻轻磨擦壶身听到“闷声”,则说明该壶已经烤得太熟了,或许会出现裂纹或其他缺陷。
此外,在明朝之前,由于坯件直接与其他陶器共享窑炉,有时会沾染上飞釉点。这一点可以作为鉴定古代紫砂器物的一个参考标准。在李茂林等人的改良之后,将坯件放入封闭容器内烧制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含有飞釉点的作品通常属于明代或更早前的作品。
总结来说,无论是对制作过程还是品质评估,都需对宜兴紫砂壶的成型工艺有深刻理解和尊重,以便更加珍惜这些文化瑰宝,并继续推动其艺术发展。